外来佛教的优势和追求

主讲人 洪修平

洪修平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玄学》《惠能评传》等多部学术著作。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22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22
意见反馈
主讲人 洪修平
南京大学

    探讨社会和人生,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反过来看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有不一样的看法。

    这一方面在传统哲学中间,儒道就显得有所欠缺,有点不足。外来佛教恰恰关注和解决的是“人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问题,专门讨论人的生死问题。佛教从表面上看,出发点是“人生皆苦”,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佛教就不成其为佛教了。它是从分析人生苦难出发,然后帮助人们寻找到苦难的原因,通过修行来消除导致痛苦的原因,从而帮助人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这是它的基本构架。

    但佛教非常强调所谓“自作自受”的“业报轮回”,它通过这种理论说教,把人们引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它虽然讲人生皆苦,人生无常,但是它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消除痛苦,以追求永超苦海的极乐,就是我们现实的人生。在它看来,所谓的幸福都是短暂的,它希望能够寻找到永恒的幸福。这种理论学说最终还是指向永超苦海的极乐,包含某种对人的肯定,包含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向往。

    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强调的是“谁造业,谁受报”,其他人都不能代替,不像中国儒家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德可以在家庭、家族延续,祖上的德可以延续到子孙。佛教强调“自作自受”,强调每一个人的未来是由自己掌握的,幸福生活靠自己创造。当然它不是说世间的这种短暂的幸福。它认为人生无常,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超脱有限的、实现无限的人生,所以它的特点是把人生由现世延长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