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 <font face="宋体">尼罗河水量是不稳定的。在一年里的洪水期,埃及平均浪费掉地中海里</font>320<font face="宋体">亿立方米的水,但是在一年里的其他时候,埃及缺水却无法从尼罗河中补给。因此,埃及的大部分耕地都是一年一收。虽然埃及的农业有尼罗河的哺育,但是每年都会发的洪水却破坏了大部分的耕地。历史也证明,尼罗河水至少每过一个或两个世纪就会遭遇连续七年的干枯期,此时的年平均水量比平时要低很多。因此,修建水利工程,更好地调控和利用尼罗河水,成为生活在尼罗河两岸的人们的迫切需求。</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1960<font face="宋体">年,在苏联的援助下,阿斯旺大坝动工兴建。</font>1971<font face="宋体">年,大坝建成。据说,大坝耗资约十亿美元,使用建筑材料</font>4300<font face="宋体">万立方米,相当于大金字塔的十七倍,这一巨大工程已被列为世界七大水坝之一。</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大坝配有一个水电站,水电站让埃及的农村走出了从法老时代开始几十个世纪的黑暗,埃及工业尤其是耗电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埃及也摆脱了因尼罗河水每年泛滥而产生的昂贵代价。</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a name="_GoBack"></a> <font face="宋体">大坝还形成了一个人工湖--纳赛尔湖。它是埃及的宝石,丰富的水资源用于土地灌溉,最重要的是这个湖泊的渔业资源,湖内有大量的未被污染的河鱼,因为纳赛尔湖没有像其他河流支流那样流经工农业或卫生业区域,这里的水是全埃及最纯净的河水。</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但是大坝的建成淹没了努比亚地区,因为唯一适宜建造大坝的地区就是努比亚地区,阿斯旺以北的所有埃及河下土地都是泥土,无法承受像大坝这样的重压,而大坝选址所在地阿斯旺河底的土地则是由努比亚砂岩所构成的,有承载力。</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努比亚人生活在埃及的南部和苏丹的北部地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在阿斯旺大坝建成之后,很多努比亚人的村庄被淹,因此很多努比亚人迁到阿斯旺来生活,他们从事手工业制作,以贩卖手工艺品为生,也在阿斯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努比亚村,努比亚人喜欢用鲜艳的颜色来装饰他们的房屋,这样也在尼罗河两岸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