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中发现的栉水母

最后更新 2020-01-03
浏览 514
最后更新 2020-01-03
浏览 469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看我的外形,你是不是把我当成了水母?虽然人们根据外形将我称为栉水母,但事实上我并没有刺细胞,不是水母的同类,而是一种肉食性的海洋腔肠动物。

    瞧,我的身体呈中心对称的透明胶状。形态因种各异,有呈球形的,卵圆形的,还有呈袋形、叶片形、长带形、蝶形和涡虫形的。

    栉板和栉带是我最主要的结构特征和运动器官,也是我名字的由来。栉板是一种纤毛横板,上面覆盖着短毛发般的多纤毛细胞,1431个这样的栉板排列在体表共同组成一条栉带。每只栉水母都有8条栉带,其中4条位于咽的两侧,另4条位于触手两侧。

    我们是世界上靠纤毛运动的最大型动物,利用栉板上纤毛的不断摆动及栉板下肌纤维的收缩,将水排向后方,使身体向前推进。实际上我们并不擅长游泳,只能靠水流的推动和纤毛的不停运动前进。

    透明的身体使我们在白天近乎处于“隐身”状态,方便捕食和躲避天敌。而在夜晚,我们会发出柔和而迷人的生物光,吸引那些刚孵化出眼点,涉世未深的浮游生物幼体上钩。

    发光的栉水母姿态十分优美,尤其是几条柔弱的触手,如同细长的光带,随着身体不停地弯曲摆动,在一片漆黑与死寂的海洋中呈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美。

    虽然我们外表很美,但也很危险!有些种类,如球栉水母,可以通过潮汐、海流聚集成巨大的集群,成为一种毁灭性极强的浮游生物。

    如果它们在近岸水域或养殖水体中出现,将是灾难性的。它们不仅会捕食虾、蟹、贝的幼体,还会捕食鱼卵和小鱼,对渔业危害极大。


分集列表 (共169集)

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爆发。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声洞等约100余人牺牲,林觉民、喻培伦等29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图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二:起义中被捕的革命志士像。

(来源:新华社)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