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艺术审美风尚的变迁
今天,我们这一讲题目是《商周青铜艺术审美风尚的变迁》,讲商代和周代的审美文化。商代和周代是青铜器的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从审美文化、从艺术创造来说,它们却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的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文化意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商代的青铜器和周代的青铜器,它的青铜艺术不同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么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风尚的变迁?
首先我们看一下商代的青铜器。殷商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狞厉,狰狞可怖。殷商青铜器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它的这个全身不留一点空隙的,被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动物充满着。这是殷商青铜器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有神秘色彩,不那么写实。
我们先来看这个妇好墓出土的偶方彝,你就会发现,真的是,就是说没有缝隙,都是图案。先看两边,两边的那个附耳,是象头。这个象头的两边,又是鸟纹。那么象头的下面整个这个大部位,就是我们所说的饕餮纹。什么叫饕餮纹?这就是饕餮纹。再看正面,这条长边中间突出来的是个兽头,兽头的两边又是凤鸟,下面中心部位又是一个大饕餮。它的圈足部分是夔纹,大家看这就是夔纹。再看它的像房顶一样的那个盖,也是充满了饕餮纹、夔纹各种纹,中间突出来的又是一个鸮首。什么叫鸮呢?猫头鹰。
这个象尊,打眼一看是比较写实的,是不是?整个是非常像那个大象的。尊是酒器。但是你看它的器表,一个是眉毛凸起,眼睛圆瞪,牙齿呲着。不怎么平和是吧?还有就是用作尊流,也就是往外倒酒的那个尊流,它的头部,它的这个顶部是凤冠,又是鸟了。凤冠上面,注意,大家仔细看,倒着趴着一只老虎,凤冠上面趴着一只老虎,看见了吗?整个的身体是各种夔纹、饕餮纹、凤鸟纹等等,云雷纹,还有一些几何图形的纹饰,充满了整个的器表。所以这就是殷商青铜器它装饰的特点,布得非常满,奇形怪状,充满神秘色彩。不过在我刚才介绍当中,你经常听到一个什么纹?饕餮纹、夔纹是不是?而且,只要是饕餮纹,它都在中心部位。
那么什么叫饕餮呢?所谓饕餮,不过是兽面形象的一个变化形成的。你要是看它的这种刻画的话,有的像鸟非鸟,有的像羊非羊,像牛非牛、像虎非虎。但一般都是截取首部和足部。突出什么呢?尖角,巨目,牙齿,还有利爪,突出四个部分。更多的饕餮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它是以鼻棱为中心,两个夔对接。这样一来,同样形成了尖角翻卷,对吧?巨目圆瞪,呲牙咧嘴,力爪大张,同样形成这样一个效果。不过,这已经是经过幻化处理了的、图案化了的饕餮纹,叫饕餮纹了。真正具象化的饕餮,是一种更加凶猛的形象。什么形象呢?真正“饕餮”得以得名的那个形象,具象化的饕餮是个什么形象呢?注意,是口中含着人头的凶兽,嘴里含着人头,而且这种嘴里含着人头的饕餮,它往往是被刻在非常尊贵的礼器上的。
说到这里,殷商青铜器一个最重的最大的青铜器,叫什么?司母戊鼎是不是?但后来学者说它叫什么?后母戊鼎。好像现在这个说法已经得到认可了,那个“司”实际上是倒着的。也可以是“后”,叫后母戊鼎。那么我们就来先看一下,这是最尊贵的礼器了,对不对?看一下后母戊鼎,先看这个后母戊鼎,打眼一看好像没什么,但是你要注意它的这个把手,注意它的把手,这个就是它的把手。看到什么了?两个相向的、张着大嘴的巨兽,是不是?中间含着一个什么呢?人头。这就是饕餮。
这是妇好墓里面出土的一个大钺,就是大斧头。大钺叫妇好钺。看它中间的这个图徽。妇好钺中间的这个图徽。什么样子?同样是两个相向的凶兽。口大张,中间夹着一个什么?人头。这个和后母戊鼎上那个把手图案怎么样?非常相像,是不是非常相像?
再看这个龙虎尊。我们再来看,真正凶猛的最典型的饕餮,这是饕餮食人卣。卣是一种容器。直接就塑造成了凶兽的模样,凶兽的样子。这个凶兽,你看,眼睛瞪着,凸显它的眼睛,凸显它的牙齿,还有特别凶猛的样子,嘴里含着人头。人是惊惧的。是吧?一种表情。也是和龙虎尊非常像,就是蹲着的。饕餮是抓着这个人的。
再看这个夔食人刀,刀背,刀背注意,给雕刻出蜿蜒的,就是转着的。夔,还记得刚才说的夔吧,夔的形象,看夔的嘴是大张的。看见了吗?夔的嘴是大张的,一个人头含在夔的口里,也是,人身子是蹲着的。
所以说,殷商青铜器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为什么说狞厉。叫狰狞可怖。狰狞可怖,这就非常奇怪了啊。为什么啊?饕餮会充斥着整个青铜艺术的主体的画面。为什么含着人头的凶兽,会铸刻在后母戊鼎的把手上,这真的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好,这个疑问、这个问题我们留在后面再来解决。
我现在要说的是咱们正好对照着看,这样比较清楚。而到了周代,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下面我们就看看周代的青铜器是什么样子呢?周代的青铜器,文质彬彬,周代说起来青铜器也很发达,一般都说青铜艺术是殷商时候的,实际上周代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有的时候,学者们是把商和周通称为青铜时代的。但是到了周代的青铜器特别中期以后,到了中期以后,就开始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了,就是那些纹饰已经变成了一般的装饰,而且它的风格追求呢,一反殷商那种狰狞,那种神秘,变得平和和素雅。这个㝬簋,你注意看,它的纹饰就是口沿部分和底座部分只是画了云纹,雕刻着云纹,中间这个簋的腹部和底座都是非常细密的直棱纹,就是直线条,看起来非常的精美,非常的典雅。
再看这是著名的、非常著名的。周代,你要说青铜器的代表,毛公鼎,毛公鼎。看看毛公鼎几乎是素面,一圈口沿部分就一圈重环纹,再没有……非常简洁朴素。但是你不要以为周代的青铜器它只是简洁,它也有非常繁复的地方,殷商的青铜器繁复在那个器表,而周代的青铜器繁复在哪里面呢?肚子里面。肚子里面就不是怪兽了,肚子里面是什么?是文字。就这个毛公鼎,你看外面那么朴素。好,我们看一下里面。周人的青铜器喜欢刻文字,200多字的300多字,甚至四五百字的铭文都出现在周代。所以说你要说,周代铭文才是它的特点。毛公鼎的铭文是497个字,差3个字就到500了。所以说这也是刻文字最多的一个,难怪孔子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的特点就是“郁郁乎文哉”。而周代青铜器的那个铭文,它的刻画也总是那么的规规矩矩。我们看它的规矩,所以它的铭文刻划的特点是规矩典雅。这个是最典型的。史墙盘。它规矩在哪里?它因为文字太多了,它给分出框来了,这叫横成行,纵成列,规规矩矩,是不是?站队的话站得也是非常整齐。再看这是铭文。再看雕塑,铜器,雕塑雕刻出来的那些动物,也是一反殷商的那种狞厉,那种神秘,变得朴拙写实,平和温顺。
我们看这个四虎钟,我为什么选这个四虎钟呢?因为它刻着的是虎,虎该多么凶猛,是不是?但是这四个虎大小一样,两两相随,像是从高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地往下走。所以给你的感觉,是特别的小巧。特别是它的尾巴,它有意地筑成了这种S型,特别的优美。它不是狞厉,不是狰狞。所以这就很明显了。想想刚才殷商时候的青铜器,再看看周代的青铜器,你又发现审美文化的风尚趋向变化太明显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呢?当然肯定与他们文化的变迁、社会意识的变迁有关系。
两种文化导致了两种青铜风格。哪两种文化呢?殷人尊神与周人尚礼。那么咱们先说殷商,刚才留下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为什么狰狞的饕餮会占据殷商青铜器的主体画面。是吧?为什么含着人头的那个凶兽会雕刻在后母戊鼎的把手上?我现在的回答是,这与殷商崇神尚力的文化有关系,密切相关。
说起来殷商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了,标志是什么?一个是国家,对吧?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还有什么?殷商有什么?文字,系统的文字。是不是?我们说史前史后区别在哪里?不就是有没有文字嘛,是不是?它不能算史前时代了,因为它有系统的文字了。但是就精神层面,文化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殷商仍然停留在崇神和尚力的野蛮文化当中。《礼记》有一篇恰恰它比较殷商文化和周文化。关于殷商文化,它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叫“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而说周人的时候则是:“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看着事鬼敬神,实际上是远之。
那么殷商人尊神的表现在哪里呢?一个是祭祀特别隆重,隆重到什么程度呢,绝不是摆摆样子,一次祭祀,他能用几十头牛羊,甚至上百头,那可是真的破费。隆重的祭祀。重占卜不用说了,因为我们发现了大量甲骨文,大量的甲骨。还有他们祭祀的时候是用人殉和人牲的,就是拿人来殉葬,用人做牺牲,所谓率民以事神。说到用人殉和人牲,你比如说有一个大墓,发现里面的用来殉葬的有多少人?164个人,这么多人来殉葬。用人做牺牲。他们还实行什么?你会发现他们实行什么?人头祭。有一个武官村的大墓,墓葬里面是有殉葬的。在他的椁室,知道棺和椁,是吧?那个椁室外层填土分三层,又发现了34个人头,这大概是下葬的时候,或者是后来祭祀的时候用的人头。所以这就是“率民以事神”的表现。同时这还是征服之力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说是征服之力的一种表现?有的学者,对一个骨架坑,就是人头没了,光剩下一些骨架,把骨架都堆了一堆,发现那个骨架的坑,对它的人种进行了分析、测定,年龄都在二三十岁,青壮年,都是男性,而且他的人种和墓主的人种不是一种。这说明什么?这些没了人头的都是什么?有可能是战俘。原来他们用人头祭的时候,有可能是用战俘的。这显示了他们的一种什么?征服,是吧?征服之力。所以说,你就会发现,如此残酷的、野蛮的用人来祭祀,在殷商人那里实际上是非常崇高的一种仪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想,可以推想那个饕餮。主体画面是饕餮,对不对?那个饕餮很可能就是“率民以事神”的那个神!不是有人含着人头嘛,是不是,很可能是“率民以事神”的那个神,也就是饕餮神。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饕餮,我们会发现,凡是有饕餮的地方,我总紧跟着说还有什么纹,夔纹对不对?还有夔纹,还有饕餮的主体,画面更多的是对接的夔。所以分析来分析去,夔才是饕餮的原型。也就是说,“率民以事神”的这个神是什么神?我们就来分析是什么神,所以我们发现了夔是饕餮的原型。夔,因为铜器刻画重点不同,或者是后来看不清楚,后人关于夔的描述有差异。有的说“夔,壮如牛,一足”,有的说“夔,神魖也,如龙,一足”,有的又说“象有角手人面之形”,这就是夔了,就是描述这个夔的样子。不一样。幸好后来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里面恰恰有“夔”字。这就是甲骨文里面的“夔”字,而且是被称作“高祖夔”的,是被殷商人称作“高祖夔”的。原文在这儿,用的是王国维先生的书里面的。看。这是他关于“夔”,这是甲骨文出现的“夔”字。甲骨可以,你看这个倒数第二行“癸巳贞于高祖夔”,“夔”是他们的高祖,是祖先神。王国维先生研究判断,这个高祖夔也就是见于史书的那个帝喾,殷商人的始祖神帝喾,“夔”“喾”音近可以相通,也就是屡屡见于《山海经》里面的那个大神——帝夋。为什么说是帝夋?因为你要看史书里面关于帝喾的事迹,再对《山海经》里面递进的神话。他有几个儿子,他也有几个儿子,他有什么老婆,他有什么老婆,对来对去他们的事迹是重合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他是《山海经》校注的作者,他推断,他认为这个夔就是鸟头人身,是鸟头人身或者是鸟头兽身的一个怪物。鸟,原来“夔”是鸟。还记得殷商人和鸟的关系,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在《山海经》当中,帝夋就是鸟,是太阳鸟。这样一综合分析,夔、夋、喾已经合一了,实际上是殷商人的祖帝一元神。我甚至进一步想,可不可以这样来说,帝夋是他们的神话系统的至上神,帝喾是他们历史传说系统的祖先神,而夔是两者合一的图徽,正好是那个图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饕餮纹,你会发现它那个翻卷的鸟,那个手部,这个身体特别是三足爪,是吧?原来更是鸟的化身,也就是说夔是鸟,夔是鸟纹,当然后来有的又像羊,有的又像牛。就像龙,龙是以什么为原型啊,蛇,但后来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它是怎么形成的?各个部落怎么样?综合的。那么饕餮就应该是以夔为原型,综合了各种,所以变成了奇形怪状。所以饕餮食人应该是他们敬奉祖神的一种象征。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在殷商人那里是一种美,所以叫它狞厉之美,是一种美。是殷商人怀着无比虔诚赞美夸耀的心情,在精心地铸造它们。所以这个殷商青铜器饕餮是尊神的表现。
下面看,周代就不一样了,周是代殷而立的。取代殷商的,是不是啊,它原来是殷商西北角的一个小部落,后来发展发展取代了殷商。怎么殷商人这么厉害,反而被我们取代了呢,所以他们就要总结经验教训,以殷的灭亡王族为借鉴,所以有个词叫“殷鉴”。他们把殷作为镜子,于是乎总结经验教训,在方方面面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礼乐文化。制礼作乐,建立了“礼乐文化”这一词。周代我们还有个词,叫“周代礼乐文化”。
说到周代礼乐文化,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论语》里面孔子说过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这话什么意思?我们说周代礼乐文化,就是说这句话里面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什么信息?先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什么意思?看哪位同学,好,你起来说一下。这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孔子对于那个季平子讲的话。是说季平子在庭中是表演八佾舞,这都可以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这个“佾”是周代乐舞舞蹈的一种形式,一行叫作一“佾”,然后八“佾”是吧?行,一共八八六十四人,八“佾”是周天子所能欣赏的舞蹈,按照那种礼乐制度而言,六艺是诸侯的,四佾是士大夫所能表演的。季平子是一个士大夫,他只能欣赏四佾舞。
所以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好,你坐下。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这个“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还有,它里面是什么?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来说,反映了什么样的信息?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意思是说,“这都可以忍受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忍的?”这句话反映的这个信息就是,当时周朝的时候,制作这个领域,它是为了就是维护,礼乐是一种等级制度,它是为了维护当时的这个统治秩序而设立的。很好很好,好。稍微有些差异的就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实际上说的是,他这种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出来呢?这种事情非常严重了。唉,非常严重了。但是演化到今天,我们喜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对不对?就是说我们不能忍受,它是一种变化。当时的原意是“这种事情他都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那么反映了周代的礼乐的等级。
好,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周代,我说它有一些文化建树,都有哪些文化建树呢?我们简单说。宗教方面,周代人是用天命观取代了殷商人的至上神崇拜。
天命观,至上神,你会觉得有什么不同?不都有天?有什么?其实有实质性的变化。周人的这个天命观,它把天成说成是什么?有理性的主宰。他选派下界德行好的人,品行好的人,善治理的人,作为他在下界的代理。这样是不是得到天神的认同?选不选你主要看什么?是看你祭祀多少吗?不是了,看什么德行,怎么样,你做得怎么样?所以你名义上好像还是把天神摆在那儿,实际上更重什么?人为做得怎么样。所以这实际上是他们提出来的口号,就是“以德配天”。这样它实际上迈出了从神治走向人治的第一步,这是从神到人。至于政治,大家学历史都非常的熟悉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讲究等级制的分封制,是吧?世袭制讲究等级制,讲究等级的宗法制,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文化方面他们是制礼作乐,礼乐文化形成了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礼”是什么?简单地说“礼”就是等级规范。所有的“礼”的规定就是说哪个等级应该怎么做,哪个等级应该这么做,所以它培养人们就是规规矩矩,有仪有则,什么都有原则都有规定,什么事都得按规定来。
“乐”是什么?“礼乐”的这个“乐”它是配合“礼”的歌乐舞蹈,既然它要配合“礼”了,所以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和乐。是综合,是平和。什么叫人文?人文就是人本,就是人为,是人文制度,是有册有典,所以说它特别重文名文,有册有典,总之,它是淡化了神秘的色彩。
那么“八佾舞于庭”,刚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实际上反映了周代礼乐,一个是“乐”恰恰是配合“礼”的,对不对?你看的是乐舞,实际上里面有“礼”的规定,天子才能享用“八佾舞于厅庭”。诸侯就是六艺。大夫就是四佾,逐级往下,季是士大夫,他却上面天子才能享用到八佾之舞,所以孔子觉得这是最严重的事情,所以时刻忍受的就反映了一个礼的等级,是吧?等级。这一个小例子,就说明他礼的规定已经细化到方方面面。方方面面,所以他培养的人,整个建立的文化呢,是规规矩矩的。这也就是形成了文质彬彬。好了,这样你就会发现殷商文化和周文化的这个变迁,实际上在哪里打下了最明显的痕迹?在青铜器上。青铜器上可以说打下了最明显的痕迹,你就按照这个去识别。哪个是殷商的?哪个是周代的?大致不会有错。好,今天这一节就讲到这儿。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代表作品为例,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与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特点来阐明商周青铜器各自的艺术特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了解以下问题:
1.殷商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在艺术风格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殷商青铜器特点是狞厉之美。器身多有神秘纹饰,如狰狞可怖的饕餮纹。整体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周代青铜器特点是“文质彬彬”,风格更趋简朴、典雅和谐,造型趋于柔和,强调曲线美感,多用几何纹饰。器物上多铭文,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2.周代青铜器和殷商青铜器相比为什么有变化?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在文化的精神层面,依然停留在崇神和尚力的野蛮文化当中,所以器身多有神秘纹饰,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周代以殷为鉴,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礼乐文化。礼乐是一种等级制度,让人有仪有则,按规矩行事,形成了周人文质彬彬的气质,这种气质也影响了周代青铜器的审美风尚,风格更趋简朴、典雅和谐。
3.为什么狰狞的饕餮会占据殷商青铜器的主体画面?
在青铜器上有饕餮的地方总会紧跟夔,夔是饕餮的原型,甲骨文里记载的“癸巳贞于高祖夔”,夔是他们的高祖,是祖先神。由此推断,饕餮很有可能是殷商人率民以事神的那个神,即饕餮神。在青铜器上刻画饕餮是他们敬奉祖神的一种象征。
4.《论语·八佾》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应该怎么理解?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礼”即“周礼”,由此可知孔子对此事的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视频拍摄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