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分布最广泛、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舞种。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而龙的文化、龙的观念、龙的信仰和习俗,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龙舞既是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民大众表达美好愿望和精神诉求的形象手段。龙舞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甚至世界上有华人聚居的国度或地区,几乎都能见到它的踪影。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中、东部汉族人口集中的地区,龙舞流传的数量、分布密度、品种类别,都达到任何一种民间舞蹈无法企及的地步。除在汉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外,壮、彝、苗、瑶、侗、白、羌、畲、布依、阿昌、仡佬、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品种丰富、形式各异的龙舞。
关于龙舞产生的历史,殷商卜辞中有“十人又五□□龙□田,又雨”(《殷契佚存》第219片)的残存线索。汉代“百戏”相关的文字记载,已明确提到龙舞的活动。《汉官典职》则翔实生动地记述了宫廷表演“鱼龙曼衍”(又名“黄龙变”“曼衍鱼龙”)的盛况:“正旦,天子行阳德殿,作九宾乐,舍利从东来,戏于庭,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化成黄龙。高八十丈,出水戏于庭。”汉代董仲舒也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详细记述了当时以五色龙求雨的习俗。自汉起,历朝历代关于龙舞的记载不绝于书,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闲谈杂记里,对龙舞的赞叹更比比皆是。
民间习俗伴随着民众的生产生活、观念信仰而生发。在龙舞传承的历史长河里,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礼仪禁忌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祈雨水,盼丰年,纳祥瑞,求子嗣,辟瘟邪几大方面。各地区、各民族中的相关习俗,又呈现出色彩纷呈、千差万别的状况。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各具特色的龙舞活动,企望沟通人神、天地之间的联系,传递人们的诉求与心声。
流传在中华大地的龙舞,除极少数特例外(如以人体组成“龙形”的人龙、肉龙,苗族吹芦笙起舞的长衫龙),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舞蹈必持龙(龙形道具)而舞。龙形道具千姿百态,种类繁多,蕴含着历代艺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绝大多数的制作材料都是用竹、木做骨架,外蒙布、绸或纸,最后彩绘而成。在此基础上,其形制结构又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状况。从1节龙,到3、5、7、9、11、13乃至几十节的龙不等,其中7~13节流传广泛。这些用竹、木和布帛为制作材料的龙形道具,占据了龙舞的主体部分。除以竹木等材料制作的龙形道具外,各地就地取材制作的“龙”也随处可见。例如以茅草制作的草龙,禽类羽毛制作的凤羽龙,诸如棕皮、铜锣、扁担、箩筐、蕉叶、花木、板凳、铁链、瓜果等等,皆可成龙。仅从制作材料的运用上,龙舞的博大丰富可见一斑。不同的材料和构型造成龙形道具的长度、重量、体积、灵动性和表现力的巨大差异,也由此对龙舞的动作形态、队形变化乃至内容表现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虽然龙舞家族的品种浩繁,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如万华竞放,但总体看,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两大特征。一是在风格上,呈现出“北刚南柔”的基本特色。北方的龙,道具较为大、粗、重,造型粗粝、浑实,线条直硬,刚劲,动作雄浑跌宕,刚猛有力,彰显豪壮之风。南方的龙,道具小、细、轻,造型精致、秀丽,线条曲婉、柔和,动作轻捷灵动,机敏矫健,极富灵秀之美。个例如重庆铜梁的“大蠕龙”,就集北方的雄浑壮美和南方的矫健灵动于一身,成为龙舞家族中的佼佼者。二是各类龙舞无论动态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圆、缠、穿、跃”等基本规律。“圆”——圆曲,是龙舞艺术特征的核心。龙舞的动作套路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动势始终贯穿在圆形和曲线的运行轨迹之中。“缠”——绞缠,是形成龙舞构图和动作形象化的基本诀窍。其特点是舞龙者遵照严谨的路线和顺序,频繁钻跳穿插,使龙体形成复杂的构图,以表达其特别的意蕴。“穿”——穿插或钻绕,是龙舞构图的基本技法。它与绞缠相互关联,穿插是绞缠成形的手段,绞缠是穿插的必然结果。“跃”——窜跃,是龙舞动态变化的必备功法。通过舞龙者跃过龙身、龙把等动作,使龙体在快速或缓慢运行中,连续地变化圆、曲、翻、腾等丰富形态,构成复杂多变的龙舞动态或静态形象。
龙舞的队形图案,亦有“阵图”“阵势”“场子”等多种称谓,是龙舞展现形式美和表达内容意蕴的重要艺术形式。各地龙舞表演中丰富多变的动作套路,只有与底蕴深厚的队形图案完美交融,才能为人们带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它不仅具有龙舞艺术形式美的意蕴,更以它深邃的表现内容,传递着从古至今人民大众质朴的哲学观和审美趣味。丰富的队形图案,有体现民众对宇宙认识的“天圆地方”“龙拜四方”;有与生活事象紧密联系的“三环套月”“蜘蛛结网”;有形容龙姿龙形的“龙吸水”“龙盘柱”“双龙闹海”;更有表达民众良好心愿的“双龙见喜”“龙戏凤”“跳龙门”等。这些队形图案在变化中,始终把“圆、曲照应”“对称平衡”作为构图原则,从中也透射出广大民众追求圆满、和谐、稳定、平安的精神内蕴。
龙舞在历史的演进中传承了数千年,虽沐霜浴雪却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以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忠实地传递着人民大众希冀团结和谐,吉祥幸福,丰衣足食,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在新的时代,它必然会以勇敢无畏,开拓奋进的龙魂龙蕴,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