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哲学 . 哲学 . 东方哲学史 . 印度哲学史

顺世论

条目作者姚卫群

姚卫群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0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古印度哲学派别,三大非正统思想流派之一。

原语种名称
Lokāyata
所属学科
哲学

主要流行在印度下层民众中。在中国古籍中,此派名称意译为“顺世外道”“世间行”,音译为“路迦耶陀”“斫婆伽”等。在历史上开始产生重要影响的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

顺世论的思想渊源非常古老,至少可追溯到吠陀时期,甚至可能更早。一些学者认为,顺世论与印度最早的印度河文明及印度远古的民间信仰有联系。在吠陀中,可以看到一些赞歌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这与顺世论后来的无神论倾向一致。在奥义书中,一些文献提到的物质元素理论也与顺世论的观点接近。

佛教产生前后,印度新思潮中“六师”之一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该派重要代表人物。这表明顺世论在当时已有一定影响。

佛教中有不少文献记述或提及了顺世论。除阿含类佛典外,大乘佛典也涉及了顺世论的内容。一些佛教史料中记述,玄奘去印度时,在那烂陀寺期间,曾有“顺世外道”来与佛教辩论,玄奘法师曾予以破斥。这显示在7世纪时顺世论在印度思想界还是很活跃的。

《顺世论》英文版封面《顺世论》英文版封面

8~13世纪,印度保存的一些印度教等方面的文献也记述了顺世论的思想。这一时期,顺世论在印度仍为人们所熟悉。

19世纪后半叶,锡克教中的一派曾有数千人相信与顺世论相同的主张。

顺世论在印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思想派别。它反对印度流行的许多宗教哲学观念,反对印度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它与印度古代流行的各种宗教哲学派别严重对立,其传播在古印度极为困难。这也影响到该派文献的流传与留存。

顺世论本派在古代的完整经典没有流传下来。相传在公元前7世纪时该派有一个经典《毗诃跋提经》,但没有传到后世。印度本国顺世论的资料被保存下来的极少。现代人们了解顺世论的发展情况和思想观点,主要依靠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对该派学说的转述或批评性记载。现存较多记述顺世论思想的其他派别的典籍主要有:商羯罗《摄一切悉檀》、摩陀婆的《摄一切见论》、克里希那·弥尸罗(约12世纪)的《觉月初升》等。此外,佛教等派的典籍中,对顺世论的活动和学说也有不少记载,但多为零散材料,缺少对其系统观点的论述。印度两大史诗中也有关于顺世论的一些记载。

顺世论是印度古代典型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派别。它关于四大元素的理论、轮回解脱和业报因果问题的见解、意识来源于物质的观点、获得正确认识之方式的主张、对禁欲主义的看法等在古印度是引人瞩目的。

顺世论关于世界基础的论述是一种物质元素的理论。此派认为,地、水、火、风“四大”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世界是由四大元素组成的。除这四大元素外,其他事物是不存在的。不仅世间一般的事物由“四大”组成,人的身体等也是“四大”结合的产物。商羯罗的《摄一切悉檀》说:“根据顺世论者的观点,唯有四元素——地、水、火、风是最终的本原,不存在其他的可作为本原之物。”《杂阿含经》卷七中记载顺世论认为:“诸众生此世活,死后断坏无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终时,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

顺世论认为事物由“四大”和合而成,否定有一种超自然的东西作为创造世间事物的根本因。在古印度的不少宗教派别中,这种因被认为是神,或是“”等,认为世间事物是这类超自然的根本因创造的。顺世论则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此类因,根本不存在主宰者或创造者,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有的。顺世论的物质要素理论促使该派坚决反对有神论,这也使该派受到古印度许多派别的攻击,发展异常困难。

在印度思想史上,主要的哲学派别中除顺世论外,都主张轮回和解脱理论。顺世论则明确认为这种理论不能成立。它宣称天堂和地狱根本不存在,祭祀毫无意义,社会中流行的种种宗教义务或要求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摄一切悉檀》(8)记述顺世论这样认为:“没有不同于此世的世界,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湿婆的区域一类地方是由其他思想派别的愚蠢骗子们编造出来的。”在顺世论看来,所谓天堂和地狱中的生活不过就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事情的描述。《摄一切悉檀》(9~10)描述顺世论说:“天堂中的享乐就在于:吃好吃的东西,与年轻女人在一起,享用精美的衣服、香料、花环、檀香糊等等”;“地狱中的痛苦即是由敌人、武器、疾病所造成的麻烦”。 

关于轮回和解脱,顺世论也从常识出发加以否定。如《摄一切见论》中记述说:“一旦身体变成灰,它又如何能返回呢?”《摄一切悉檀》(10)中则记述顺世论认为:“解脱就是死亡,它是生命的结束。”

与轮回解脱理论直接相关,印度宗教哲学中长期流行一种“业报因果”之说,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力量(业力),它将对人以后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善行会有善报,恶行会有恶报。顺世论坚决反对这种理论,认为这类行为不会有什么业果。《摄一切见论》中记述顺世论的观点时说:“四种姓、人生阶段等规定的行为不产生真正的业果。”

顺世论明确否定一些为得善果而进行的宗教修持的意义。《摄一切悉檀》(10~12)说,“智者不应为那解脱费心,只有蠢人才使自己被苦行、断食等所折磨”;“贞洁和其他一些信条是由聪明的弱者所制定的”。

顺世论认为,人们的幸福和痛苦与业力无关。《摄一切悉檀》(4)中记述说:“不应根据幸福和痛苦来设想有业力的存在,人是由于自然而幸福或痛苦的,不存在其他的原因。”

顺世论对因果业报、天堂地狱、宗教修持等理论的否定,与其主张“四大”是世界唯一根本因的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是不能分开的,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的身体是由“四大”结合生成的,意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元素。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据《摄一切见论》记述:“在此派中,地等四元素是本原,仅仅当元素构成身体时,意识才从它们中产生。这就如同使人醉的力量是从某些制酒用的配料的混合中发展出来的一样。当那些构成身体的元素解体时,意识也立即消失。”

印度的不少宗教派别认为,人之所以有意识,是由于有一个精神主体——我(音译阿特曼,即灵魂)。人死后,我(灵魂)走了,躯体也就死了,无意识了。对于这种流行的观点,顺世论是不赞同的。它反对有一个主宰或控制意识的独立实体的观点,反对意识是我的属性的说法。认为身体如果解体了,那么意识也就不存在了。没有能升天、能轮回的我。在顺世论看来,那种作为宗教实体或意识主体的我是不存在的。若一定要说有我,它不过就是“四大”合成的人的身体。顺世论的这种观念是典型的无我论,与佛教的无我论有相同处,但也有重要差别。佛教虽然讲无我,但不反对轮回与解脱的理论。顺世论讲无我,则是建立在否定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上。故顺世论反对“我”的观念较为彻底。

顺世论特别重视人的感觉(现量)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认为人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由感官所获得的感觉。在强调感觉的重要性时,顺世论也分析了其他的认识方式。它重点分析了推理(比量)。顺世论认为,推理是不可信的,因为推理所依据的是事物间的必然相随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不可能完全被人所感知的。也有一些材料记述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推理,它所否定的仅是那些关于来世等事物的推理。

顺世论还论及了证言(圣言量)和类比(譬喻量)。它认为证言也靠不住,因为证言自身依赖于对一种语言形态标记的承认,这种语言是一种老人在儿童出现时所使用的语言。顺世论认为,类比也不能获得普遍性前提的知识,因为类比的目的是产生另外一种联系的知识,即名称和某种被那样称呼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坚决否定禁欲主义。它大力倡导人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幸福生活。

印度许多宗教哲学派别都认为,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痛苦,即便是一时的幸福或快乐也总是伴随着痛苦而不能持久,人应摆脱现实世界,不应追求现实世界中的享乐。这些派别还认为,在世间生活中禁欲会产生善果,有助于摆脱痛苦;而在世间生活中贪图享乐或放纵欲望,将产生恶果,会给人带来痛苦。顺世论反对这些派别的观点,认为只有蠢人才会因为快乐与痛苦相关联就不追求快乐。顺世论还认为,人的苦行等禁欲行为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或摆脱痛苦,因而这种行为是没有意义的。

顺世论的这种观点被许多人贬为“享乐主义”。由于顺世论本派的文献基本没有流传下来,因而现存有关该派的记述不能排除有其他派别歪曲的成分。但不管其他派别对该派思想的转述是否准确,顺世论的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即它强调人应追求幸福生活或世间快乐。这在古印度思想界是不多见的。印度宗教哲学派别大多也谈追求幸福,但这些派别说的幸福主要是指获得宗教上最高境界的幸福,其手法主要是智慧解脱,即通过认识事物的不实本质,消除人的无知或无明,使人放弃对外物或世俗享乐的追逐,这样就能避开由于追求不到享乐等而带来的痛苦,也能由于停止相关的行为而消除业力,不再轮回。顺世论强调的幸福则是世俗的幸福。这和该派坚定地反对各种宗教学说有直接关系。既然来世不存在,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的理论不能成立,那么人们在世界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就是合乎道德或合乎情理的。

顺世论在古印度一直是一个与历代统治者主导思想相对立的派别,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压制。该派虽然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相对于印度哲学中其他主要流派,在印度历史上的影响有限。该派提出了许多与现代科学极为接近的思想,反映了古代印度中下层民众的思想观念,使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更具多样性。

顺世论的思想在古代也传到中国。中国人对其了解主要是通过佛教文献中的有关记述。中国古代的汉译佛典中,直接提及、转述或批驳顺世论的极多。如汉译佛典中的阿含类经典中就在批驳“六师”思想时提及了顺世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鸠摩罗什译龙树著的《中论》就提及了顺世论主张的“自然生”和“微尘生”思想。玄奘法师编译的《成唯识论》中也批驳了顺世论所主张的物质元素(极微)理论等。还有不少古代汉文佛典直接提及顺世论的名称,并加以论述。

在中国近现代,有关顺世论的思想也很受重视。中国近代思想界关注它的学者不少。中国学者出版了有关顺世论的研究专著,中国学术期刊上也发表了有关顺世论的论文。中国大学中开设的有关印度哲学的课程中也有顺世论情况的介绍或研究。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