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5°50′43″~120°51′07″,北纬23°33′20″~28°19′12″。东濒东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东北与浙江省毗邻。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73万(2019,未包括金门和马祖),人口密度321人/平方千米,包括汉族、畲族、回族、高山族等民族。省会福州市。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鼓楼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闽。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5°50′43″~120°51′07″,北纬23°33′20″~28°19′12″。东濒东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东北与浙江省毗邻。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73万(2019,未包括金门和马祖),人口密度321人/平方千米,包括汉族、畲族、回族、高山族等民族。省会福州市。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鼓楼区。
闽最早出现在周朝,《周礼•夏官》称七闽。战国末,无诸据有福建及其毗邻的浙南、赣东、粤东地区,自称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设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立为冶县(后复名东冶),东汉改为东候官。南朝陈永定(557~559)年间置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置福建经略使。宋代雍熙二年(985),设立福建路,下辖福、泉、建、汀、漳、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两军,史称八闽。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升格为行中书省,省治福州。明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辖8府1州60县。清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级,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6),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宁福、兴泉永、汀漳龙、延建邵4道,福州、福宁、兴化、泉州、汀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9府,永春、龙岩2州,58县、6厅。
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福州、厦门2个市,67个县。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行政区划通令,将全省行政区域分为福州、厦门2个市,8个行政督察专区和67个县。1950年11月设立泉州市、漳州市(县级)。此后,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2015年全省辖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图1)、漳州、南平、龙岩和宁德等9个设区市,包括28个区、13个市和44个县。
截至2021年2月,福建省辖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宁德市9个地级市。共有11个县级市,42个县,31个市辖区(见表)。
地级市 | 辖区、县级市、县 |
福州市 | 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 |
厦门市 | 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 |
莆田市 | 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仙游县 |
三明市 | 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 |
泉州市 | 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 |
漳州市 | 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区、长泰区、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 |
南平市 | 延平区、建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 |
龙岩市 | 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 |
宁德市 | 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 |
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其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境内山岭耸峙,低山起伏,河谷与盆地错综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东—南西走向的岭谷相间,东西横剖面呈马鞍状。地形可分为四带,自西而东为:闽西大山带、建溪—沙溪—汀江低山丘陵盆谷带、闽中大山带和东部沿海带。闽西大山带由北东—南西走向的武夷山脉及其支脉组成,南北绵延530千米,山峰海拔1000~2000米,由北向南逐步降低,构成福建闽江水系和韩江上游水系与江西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建溪—沙溪—汀江低山丘陵盆谷带位于闽西大山带与闽中大山带之间,是一条沿闽江上源建溪、富屯溪、沙溪和韩江上源汀江及它们的支流分布的纵横交错的低山丘陵和大大小小盆谷地组成的盆谷带,为福建西部主要城镇的分布区、人口的集中区和主要农业区,部分盆谷为紫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红色盆地,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山脉及其支脉组成,呈北东—南西向纵贯福建中部,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东部沿海带自闽中大山带向东直至海岸,地势逐步下降,是一条以丘陵、台地和半岛、岛屿与海洋交错组成的北东—南西沿海地带。大陆海岸线长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位;岸线十分曲折,曲折率达1:7.01,居全国首位。境内港湾众多,共有大小海湾125个,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六大深水港湾。海岛岸线总长2503.6千米,海岛总数2215个,居全国第二。海岛总面积1155.8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1321个,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894个。境内最大海岛为平潭岛(海坛岛),面积313平方千米,也是中国第五大岛,其次为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江阴岛和琅岐岛等。
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有酷暑,冬少严寒,光、热、风能等气候资源丰富,气候暖热,雨水充沛,立体气候明显,海陆差异显著。多年平均气温17~21℃,无霜期238~365天,日照时数1492~2175小时,年总辐射3800~5400兆焦/平方米。年降水量1091~2034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西北山区多,东南沿海少;降雨多集中在3~9月,6月最多。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75.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福建降水丰富,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68.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八位。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福建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西、以北地区。群落组成树种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等,并常伴生松柏类裸子植物。南亚热带季雨林,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豆科、樟科、大戟科、蔷薇科、紫金牛科等。主要的常绿针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马尾松林为暖性和阳性常绿针叶林,在福建特别是西部分布很广,是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群落。马尾松林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杉木林在福建分布很广(图2),数量也多,以闽北、闽西、闽中山区最为集中,生长也好。福建竹林面积约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居全国首位。竹林分布于省内50多个县市,大部分集中在武夷山脉北段及鹫峰山和戴云山脉。
福建土壤类型较多,有铁铝土、初育土、半水成土、盐碱土和人工水成土5个土纲,7个亚纲,14个土类,25个亚类,91个土属;耕作土还续分为81个土种。主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黄壤和水稻土。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39.68万公顷(未包括金门和马祖)。其中,农用地面积1088.03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81.97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69.68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33.63万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5.86万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34.45万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21.66万公顷。
福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港口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三方面优势突出。
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滩涂面积2068平方千米。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海洋生物种类5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2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福建陆地海岸线曲折,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罗源湾、三沙湾、沙埕港、兴化湾等港湾。
福建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达7000~8000小时;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全国首位。福建海岸地质构造复杂,已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1种,矿产地300多处。砂矿、花岗石、叶蜡石矿等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高岭土、明矾石、玻璃用石英砂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也已显现较好的资源潜力,海峡西部3个成油凹陷油气前景看好,有望在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建设油气田;盐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好,可以大规模生产的盐化工业品有氯化镁、澳素、石膏、钠镁盐、加碘盐等。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14年底,列入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有118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89种。矿区总数1585个,包括大型矿区56个,中型矿区128个,小型矿区1401个,大中型矿区均以非金属矿为主。部分矿种如叶蜡石、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萤石、重晶石、铌钽、钨、地热等矿产储量在全国居领先位置;无烟煤、铁、钨、锰、金、石灰石、饰面石材、石英砂等矿产的开发与加工,在福建省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金、银、铜、铅、锌、锡、钼、萤石等矿产具有潜在的资源优势。
福建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独特的气候、地形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80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蓄积量6.08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积423.58万公顷、蓄积量3.59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377.69万公顷、蓄积量2.49亿立方米。植物种类以亚热带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种类繁多。高等植物4707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4种;蕨类植物9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29种。福建特有植物39科113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全省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达3000多种。
根据动物地理区划,福建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丘陵平原亚区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交错地带,脊椎动物记录到1600多种(包括亚种),约占全国种类的1/3。其中,哺乳类147种,鸟类557种,爬行类123种,两栖类46种,鱼类820种。无脊椎动物中记录到原生动物约600种、腔肠动物200多种、栉水母7种、吸虫约200种、绦虫约150种、线虫约400种、轮虫150多种、棘头虫约65种、环节动物约500种、星虫类11种、枝角类约80种、桡足类约400种、软体动物约500种、蟹类170多种、昆虫1万多种、棘皮动物约81种、毛颚动物27种。全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其中,陆生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03种;水生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
2019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值2596.23亿元,第二产业生产值20581.74亿元,第三产业生产值19217.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6.1:48.6:4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139元。
福建盛产水稻、亚热带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花卉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水产丰富(图3)。对台农业合作具有独特优势,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有漳浦、漳平永福、清流、仙游、福清、惠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名特优农产品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政和工夫红茶、坦洋功夫红茶、福鼎白茶、德化黑鸡、上杭槐猪、莆田黑猪、漳州奶水牛、福鼎槟榔芋、永春芦柑、惠安余甘、建宁莲子、漳州水仙花、平和琯溪蜜柚、长汀河田鸡、连城地瓜干、古田银耳等。
福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冶金、船舶、汽车、工程机械、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了厦门光电、湄洲湾石化、泉州纺织服装、福州汽车及零部件、厦门计算机及通信、闽东电机电器、三明金属及深加工、莆田纺织鞋服、泉州体育用品、南平林产加工及浆纸、龙岩工程机械及专用设备、漳州农产品加工等26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形成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
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9年,铁路营业里程为3509千米;公路通车里程10978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347千米;内河通航里程3245千米;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9483.99吨,其中厦门港(含漳州港)、福州港(含宁德港)、泉州港货物吞吐量都在亿吨以上。建成投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晋江机场和龙岩冠豸山机场、三明沙县机场、宁德通勤机场。
“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资源鲜明的特色。福建现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图4)与厦门鼓浪屿(图5)、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德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以及海上花园温馨厦门、温泉古都有福之州、海上丝路文化泉州、朝圣妈祖平安湄州、成功起点光辉古田、滨海火山日出东山、东海麒麟神奇平潭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福建现有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地质公园、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国家森林公园、13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42个。
福建文化旅游资源灿烂多元,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等六大精品文化,以及茶文化等一批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福建宗教多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遗址广为分布,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影响很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等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此外还有20多种民间小戏分布于全省各地。
福建物产丰富,福州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等名茶,惠安的影雕,德化的瓷器,漳州的水仙花、中成药片仔癀,古田的食用菌,莆田的荔枝、龙眼等享誉海内外。闽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佛跳墙、鸡汤氽海蚌均为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