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生态学 . 植被生态学 . 〔植被类型〕 . 灌丛

灌丛

/scrub/
最后更新 2024-10-13
浏览 161
最后更新 2024-10-13
浏览 16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灌木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植被类型。在中国植被分类中属植被型组

英文名称
scrub
所属学科
生态学

群落高度一般在5米以下,盖度大于30%。它和森林的区别不仅在于高度不同,更主要的是灌丛的建群种多为丛生或簇生的灌木,生活型属中、小高位芽植物,多是中生性的。灌丛不仅包括原生性的类型,也包括那些在人为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下较长期存在的相对稳定的次生植被。

灌丛和灌木荒漠的区别在于灌丛具有一个较为郁闭的植被层,灌木荒漠植被稀疏而以裸露的基质为主,同时荒漠植物多是旱生、超旱生的。在林业上,灌丛也称灌木林,是有林地的组成部分。

灌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原生性的灌丛主要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高寒地带;热带、亚热带的干热河谷和荒漠边缘;含盐量较高的海滨湿地等森林难以生长之处。次生性的灌丛广泛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的低山丘陵地区,绝大多数是森林植被破坏后形成的。

就世界范围来说,灌丛并不是主要的植被类型,H.沃尔特[注]的世界植被图中仅区分了热带亚热带具刺灌丛,主要零星分布于非洲南部、南美洲中部和大洋洲。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植被分类和制图工作组的讨论稿为依据,H.埃仑贝格[注]D.米勒-唐布依斯[注]于1967年起草了世界植物群系的外貌-生态分类试行方案,在本方案中,世界灌丛被划分为常绿为主的灌丛、落叶为主的灌丛和极度干旱的(亚荒漠)疏灌丛。常绿为主的灌丛又划分为常绿阔叶疏灌丛和常绿针叶和小叶疏灌丛;落叶为主的灌丛又划分为干旱落叶灌丛、有常绿灌木的寒冷落叶灌丛、寒冷落叶灌丛和寒冷落叶疏灌丛;极度干旱的疏灌丛又划分为常绿为主的半荒漠疏灌丛和落叶的半荒漠疏灌丛。其中,常绿硬叶灌丛以地中海沿岸的马克维斯(Maqui)群落和加利福尼亚的沙巴拉(Chaparral)群落最为有名,另外在非洲南部、智利和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也有类似的类型出现。

中国是世界上灌丛分布面积最广泛、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分布面积近1.34×108公顷,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中国的灌丛植被可以分为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和常绿阔叶灌丛4个植被型,其下可再划分出植被亚型、群系组和群系等。灌丛在中国的生态适应幅度较森林广,中国东部虽说是森林区,但现状植被中灌丛仍有普遍分布。从热带到温带,从低海拔地区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都有分布。组成种类不同,区系成分复杂,生活型多样,具有各种适应表现,有阔叶的、针叶的、常绿的、落叶的、耐寒的、喜热的、耐旱的、喜温的、喜酸的等等,所以它的适应范围比针叶林和阔叶林更为广泛。在中国的灌丛主要有两大类:原生性灌丛和次生性灌丛,原生性灌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山地垂直带上以及滨海湿地上,而次生性灌丛分布广泛,发育形成了许多灌丛类型,这与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具有很长的农业种植历史和人类活动历史有关。

由于灌丛在中国分布广泛,类型十分复杂,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在高山、亚高山上,在山地寒温针叶林的上限分布着一类特殊的灌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适应低温、大风、干燥、长期积雪的高寒气候(图1、图2)。它常与高寒草甸构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或独立形成亚高山灌丛带,所以它是具有垂直地带意义的相对稳定的原生植被类型。在这类高寒灌丛中对高寒的气候适应方式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叶子为针叶或鳞叶,茎干匍匐地面,形成不高的密实垫状;有的叶子常绿革质而厚,背面被毛,角质层发达;有的植株密集低矮,寒冷时落叶。这些形态特征反映在外貌上就有显著差别,故有常绿针叶灌丛、常绿硬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之分。这类灌丛区系组成,主要是杜鹃花科的杜鹃属(Rhododendron)、岩须属(Cassiope),杨柳科的柳属(Salix),蔷薇科的委陵菜属(Potentilla)和绣线菊属(Spiraea),蝶形花科的锦鸡儿属(Caragana),以及柏科的圆柏属(Sabina)和刺柏属(Juniperus)。其中杜鹃属植物所占比重最大,分布面积也最广。

图1 高山灌丛(王仁卿摄)图1 高山灌丛(王仁卿摄)

图2 高山灌丛——高山柳灌丛(王仁卿摄)图2 高山灌丛——高山柳灌丛(王仁卿摄)

在温带地区和亚热带高原山区分布着落叶阔叶灌丛(图3、图4)。这种灌丛都因冬季寒冷而落叶,组成的灌木种类既不耐寒,也不甚耐热。在温带森林区它们常是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其种类组成与那里的落叶阔叶林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仅许多伴生植物原就是森林灌木层和草本层中的种类,甚至优势种或建群种也常是森林灌木层中所常见的,如榛(Corylus heterophyll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灰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 cinerea)、蔷薇(Rosa spp.)、绣线菊(Spiraea spp.)等。至于那些分布在荒漠边缘地区和高海拔山地上的落叶灌丛,则主要是由于大气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干旱或由于低温风大、土壤盐渍而产生的生理性干旱致使森林难以生存而出现的灌丛类型。如锦鸡儿(Caragana spp.)灌丛、狼牙刺(Sophora spp.)灌丛、柽柳(Tamarix spp.)灌丛、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灌丛、蒙古柳(Salix mongolica)灌丛等,还有较多荒漠、草原的种类成分,多属于原生的灌丛类型。

图3 落叶灌丛——酸枣灌丛(王仁卿摄)图3 落叶灌丛——酸枣灌丛(王仁卿摄)

图4 落叶灌丛——映红杜鹃灌丛(王仁卿摄)图4 落叶灌丛——映红杜鹃灌丛(王仁卿摄)

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丘陵低山的灌丛(图5、图6),就其外貌看来,有常绿的、有落叶的、也有常绿和落叶混交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其植物种类多属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性喜暖热,不耐寒冷,所以它们的分布都局限于热带、亚热带丘陵低山地区。此类灌丛绝大多数都是当地森林砍伐后所形成的次生植被或是植被演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们的种类组成也与其前身各种森林存在着密切联系。例如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灌丛就是中亚热带或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屡遭砍伐后形成的次生灌丛,其优势种檵木、乌饭树、映山红都是常绿阔叶林下的灌木层优势种。岗松(Baeckea frutescens)灌丛、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灌丛等则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经不同程度砍伐、火烧所发展起来的次生灌丛,它们之间的种类成分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许多灌丛中还保留有少数乔木和幼树。许多岩石裸露山地的灌丛则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砍伐后的产物。此外,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内和海滨沙滩上的有刺灌丛则是局部地形(例如河谷焚风)及基质(沙滩)所促成的灌丛群落,多属原生类型。在西沙群岛,在各种磷质石灰土上分布着原生的肉质常绿阔叶灌丛和矮林。

图5 海桐常绿灌丛(王仁卿摄)图5 海桐常绿灌丛(王仁卿摄)

图6 山茶常绿灌丛(王仁卿摄)图6 山茶常绿灌丛(王仁卿摄)

灌丛类型十分丰富,既有在各种特殊自然条件下发育的原生类型,也有不同程度人为影响下形成的次生类型,它们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在一些森林区域往往超过森林群落,是重要的植被碳库。无论在植物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或利用植被固沙、防风、护田、固堤、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上,它们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森林区域的次生灌丛,经过长期保护和自然恢复,形成森林植被是完全可能的,如中国华北山地的胡枝子灌丛、绣线菊灌丛、迎红杜鹃灌丛等,都可以自然演替或者人工造林成为落叶阔叶林或温性针叶林。

  • 米勒-唐布依斯 D, 埃仑伯格 H.植被生态学的目的和方法.鲍显诚,张绅,杨邦顺,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 沃尔特 H.世界植被-陆地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 武吉华,张绅合编.植物地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 张新时.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 000 000)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