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来源复杂。从污染物的性质上可以分为化学污染(重金属、无机化合物、有机物等)、生物污染(病原微生物、有害基因)和物理污染(噪声、热、辐射、振动)等。从污染物的形态或其赋存介质的形态可以分为液态污染物(污废水、废液)、气态污染物(废气)、固态污染物(固体废物、受污染土壤)和辐射污染。从污染的产生源类型可以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移动源污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应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根据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以水污染控制为例:①物理处理法,借助物理作用分离和去除污水中的不溶性悬浮物或固体。②化学处理法,采用化学药剂或化学材料,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污染物的性质或使污染物与水分离。③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
传统的污染控制策略一般仅限于末端控制(主要指“三废”治理)。一般以行政区划为环境管理边界,并且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中,将一次污染物减排数量作为最重要的管理目标和控制指标。这种污染控制策略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有效性、成本和公平性上。
针对上述传统污染控制策略的局限性,污染控制策略应当在如下方面有所转变:①污染控制的空间视角从局地到区域,并强调各特定区域的关联性。②污染控制目标由单一目标转变为一个目标体系。③整合社会资源,以协同效应获取共生效益从而提高污染控制效率。
基于上述转变,现代污染控制策略提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社会的污染控制策略,更为强调污染物源头控制、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控制指标由浓度控制转变为总量控制、甚至更为先进的容量控制。控制目标也从点源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环境修复发展,同时越来越关注环境治理工程的环境协调性和景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