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 社会工作实务 . 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 老年社会工作

家庭养老

/family care for the age/
条目作者范明林

范明林

最后更新 2023-11-17
浏览 269
最后更新 2023-11-17
浏览 26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种养老模式。以血缘近亲关系为基础,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物质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一系列赡养服务。又称居家养老。

英文名称
family care for the age
别称
居家养老
所属学科
社会学

家庭养老是社会、经济、思想、环境、群体、民族等诸因素整合的产物。家庭养老观念可追溯到农业社会初期,人类祖先由狩猎阶段进入农业社会之时,以土地为中心,要求安定的生活和经验技术的传承。囿于土地,生于斯,死于斯,长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受到了崇敬和尊重。而中国自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分嫡庶,论长幼,更是从血缘亲情上加强了长者在宗族中的地位。在此之后,宗法制虽然遭受破坏,但由于农业的发展,家人之间的地缘关系却客观存在,宗法观念与血缘观念不但没有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而消失,反而随着儒家孝文化的倡导和历代统治者的维护绵延数千年。从古至今,无论是礼仪纲常,还是法律规范,都承认并维护了长者在家族中的绝对权威,这便形成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因此,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等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国家和地区推崇的家庭观念在养老问题上表现为对赡养老人强烈的责任认同。家庭养老不仅是维系老年人生存的活动,更是强化和践行传统价值观的过程,不仅能反映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也能反映出情感与价值的继承。

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家庭养老具有不稳定性。经济状况、住房状况、健康状况、生活习惯、邻里关系等都可能成为推动家庭养老变化的因素。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子女数量、生活观念等多方面的不同,家庭养老的外在形式始终处于多变和不稳定的状态,从支持主体分类,可以是子女支持、养老金支持、自我储蓄支持;从居住形式分类,可以是共居、独居、轮居、分居;从慰藉方式分类,可以是探望慰藉、电话慰藉、信函慰藉等等。

家庭养老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①老年人家庭的自养老。老年人自己或老年夫妻之间提供照料与支持,经济上独立于子女。②代际养老。由子女、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照料与支持。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养老是自养老和代际养老相互配合的产物。因此,家庭养老模式适用于不愿意脱离熟悉的环境且自身或其家庭成员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照顾意愿的老年人。

家庭养老的优势在于:①家庭养老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孝文化”“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拥有历史文化基础和道德伦理传统,更容易被各方面所认可、接受。②家庭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与社会成本,把养老问题放置于家庭这一端,因此社会成本低。③通过强烈的血缘纽带,与家人同住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精神慰藉和代际关系的发展。

现今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家庭养老在中国仍将占据主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家庭养老表现出越来越多不适应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四点:①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现实与安居养老的需求有矛盾,家庭同社会生产日益分开,“家本位”的观念日益淡化,独立自由的个体价值观与家庭养老观念产生冲突。②家庭养老把经济负担、照护职责和养老风险都归于家庭,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③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使得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而生育率的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结构缩小,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几倍增长,时间、精力和经济负担过重。④家庭关系核心下移,老年人在传统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优势弱化,家庭向心力和凝聚力降低。这些因素削弱了家庭养老的根基,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解决“养老”问题、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姚远.传统型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 杨梅.城市化进程中家庭养老弱化探究.法制博览,2018,04:241.
  • 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人口研究.2000,5:5-10.
  • 杨博维,杨成钢.社会化机构养老:要素集成与协同的系统工程.社会科学研究,2013,6:106-11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