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对吐蕃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其中“蕃”字可能是藏语中的藏族自称bod的对音,但迄今尚无一种解释成为定论。
史称吐蕃为西羌之属,在青藏高原上分为许多部落,从事高原畜牧,养牦牛、猪、犬、羊、马;也从事高原农业,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约在隋时,雅隆部落联盟(居今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君称赞普,相称大论、小论。势力发展到拉萨河流域。629年,松赞干布继赞普位,承袭祖父的基业,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开展与唐、天竺(古印度的别称,今南亚次大陆)、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广泛交往,引进先进的文化,创立文字,厘定法律、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吐蕃继而向境外用兵,击败已臣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党项。当吐蕃得知突厥、吐谷浑与唐廷联姻,亦遣使求婚,唐贞观十四年(640),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婚,结成和亲关系。648年,吐蕃曾出兵助唐使王玄策击败中天竺王阿罗那顺。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期,吐蕃灭吐谷浑,威胁唐之陇右、河西,征服大、小勃律,进而与唐争夺安西四镇和西突厥十姓部落。双方发生过多次战争,但仍通使往来不绝。唐景龙三年(709),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妻赞普弃隶蹜赞,但两个王朝的关系仍然充满冲突。特别是在吐蕃取得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邑后,更便于攻扰唐陇右地区,唐朝不得不大力加强河西、陇右两节度所辖地区的设防。安史之乱后,唐陇右、河西及四镇兵力东调平乱,吐蕃乘虚据有陇右、河西。唐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地区初被隔绝,后亦沦陷。唐蕃会盟碑在唐西南的南诏亦附属吐蕃,此时吐蕃控制的区域,西达中亚,北至今新疆南部,东至今四川西部及甘肃陇山以西。它在西方阻止了占据波斯的大食人向东发展。南方与天竺、泥婆罗为邻,有非常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东方与唐不时冲突,曾于763年攻陷长安,其后也不断攻袭唐关内道盐、夏等州。789~790年,吐蕃与回鹘为争夺北庭而进行激战。此后回鹘与唐联合对付吐蕃,云南的南诏也脱离吐蕃羁绊,通好于唐,吐蕃处境孤立,势力削弱。这样,在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吐蕃彝泰七年至八年(821~822)双方会盟,并于823年建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历史情谊的见证。
吐蕃人原信仰本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成为主要宗教。赤松德赞时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执政之先声。同一时期,梵僧和汉僧还就渐修和顿悟问题在藏地展开了激烈辩论,表明汉地禅宗传入吐蕃境内。9世纪初,佛教势力达到了顶点。
8世纪中叶以后,平民及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迭起,王室和贵族之间的权力角逐也很激烈。同时佛教的理想教义与吐蕃以军事立国的现实发生了冲突,灭佛运动兴起,也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846(一说842)年,吐蕃赞普达磨(即朗达玛)死,无子,以妃兄子为赞普。赞普与妃党贵族内部矛盾爆发,战争连年不绝,引起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848年吐蕃治下的沙州敦煌县汉人张议潮举行起义,赶走吐蕃统治者,建立归义军政权(见归义军),归顺唐朝中央政府。自松赞干布起,吐蕃赞普9人,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或846年)。
吐蕃王朝瓦解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