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经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十一脉”,至《灵枢·经脉》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十二经脉
中医学理论中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 英文名称
- Twelve Meridians; Twelve Channels; Twelve Regular Channels; Twelve Regular Meridians
- 又称
- 正经、十二经、十二正经
- 所属学科
- 中医药
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命名。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然后,凡属五脏、心包及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最后,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十二经脉:①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②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③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④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五脏及心包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部,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内侧(屈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三阳经循行于上肢外侧(伸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经从头面、躯干到下肢皆是阳明在前面,少阳在侧面,太阳在后面;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内侧面,踝关节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踝关节8寸以上厥阴与太阴交叉易位。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由于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因此,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亦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①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为里,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为表;②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厥阴经属心包络三焦为里,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为表;③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为里,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为表;④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足太阴经属脾络胃为里,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为表;⑤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为里,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为表;⑥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厥阴经属肝络胆为里,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为表。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精微物质、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灵枢·经水》称:“内外相贯,如环无端。”自手太阴肺经开始,循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顺序,然后再由足厥阴肝经返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完成一个循环。其中,阴经交阳经或阳经交阴经皆为表里相合经脉相交,交于四肢末端;阳经交阳经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交于头面部;阴经交阴经为足经交手经,交于胸中。
十二经脉中各经气血多少均有常数,如《素问·血气形志》中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及时间的推移,呈周期性的盛衰变化规律,表现在各经穴位上,则有着周期性的开阖规律。这就是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理论根据。
十二经脉除了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前后、使人体各部协调而成整体之外,还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荣润周身、适应四时、抗病御邪、反映病证等功能。无论是感受外邪还是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在人体内,十二经脉除与五脏、心包、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会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在头身部,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经过的组织器官有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的病候是分经辨证的依据。由于十二经脉与内在脏腑是统一的整体,并且定向相关,故各经脉之病候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外络于肢节的病候,又有内属于腑脏的病候。各经经气变动失常所患之病候称作“是动则病”(《灵枢·经脉》),各脉及其腧穴所主治之病候称作“是主所生病”(《灵枢·经脉》),此为各经病候之提纲。除此之外还有各经脉经气厥、绝及气终之病候等。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