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目录能最准确、详细地揭示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记载图书馆藏书的一切业务注记,包括登录号、索书号、馆藏地、款目根查等,是专供工作人员查询使用的内部目录。通常不向读者开放,但在专业的和小型的图书情报机构,公务目录可以代替供特殊读者使用的参考目录和内部目录。公务目录与读者目录最大的区别在于:①目录的完整性,公务目录反映的是图书馆的全部藏书,是最完整的目录。②详细记载了图书馆的各类业务注记,是图书馆进行文献采访、分类编目、参考咨询及典藏等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根据款目提供的信息,公务目录主要有3种类型:①字典式目录。将作者、题名、主题和其他款目混合在一个目录中,按单一的字顺进行排列。②分立式目录。将主题、责任者、题名等款目分别组织起来,按字顺进行排列,形成主题目录、责任者目录、题名目录、责任者/题名目录。③分类目录。将所有款目根据分类体系进行组织,按分类号的顺序进行排列。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步入自动化和网络化,馆藏目录也陆续由书本式、卡片式发展为机读型,并相继上网。卡片式公务目录的存废成为争论焦点,国外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81年全部冻结了卡片式目录。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及图书回溯建库工作的完成,馆藏目录的完整信息及各类业务注记均已保存于集成管理系统中,并提供系统检索与查重,机读馆藏目录完全取代了公务目录的功能。但大部分图书馆仍采取保留公务分类目录和排架目录的做法,用于查重和校对数据,以确保机读书目数据的准确性和索书号的唯一性。21世纪初,除极少数尚未实现计算机业务管理的图书馆外,绝大多数图书馆取消了卡片式公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