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源(stressors),又称为压力或干扰,是指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或多种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风险来源,既包括有毒、有害物质和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自然灾害,也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生境破坏、物种入侵等。区域生态系统不同组织层级(包括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都可能受到风险源不利作用,成为风险承受者(receptors),又称受体。负面生态效应即生态终点(ecological end points),是指在风险源的作用下区域生态系统受到的损伤。风险源-受体-生态终点构成了风险路径,风险源、受体及生态终点的多样性决定了风险路径的多样性。风险源的多样性、受体的不确定性、区域景观格局对生态风险过程影响的复杂性、生态损害效应产生的滞后性,以及风险源和区域生态系统的时间变异性,使得区域生态风险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隐藏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风险源、受体和生态终点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因素。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指对区域尺度上风险受体暴露于风险源产生不利影响或造成损失的概率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选择和表征区域生态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科学探讨和量化多风险源和多风险受体的交互作用。其特点是:①整体性,具有多风险因子、多风险受体和多评价终点。②空间异质性,受体和风险源均存在空间异质性。③不确定性,区域的划分、受体选择、主要风险源的确定、评价终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均存在不确定因素。与一般生态风险评价的不同在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更加重视空间要素配置对生态风险过程的影响,即景观空间格局对暴露过程和危害过程的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环境毒理学模型(如熵值模型)、生态学模型(如资源选择函数模型)、数学概率模型(如线性概率模型和非线性概率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如景观格局风险指数模型)等。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可以为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是指从整体角度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因素,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风险源和风险等级,管理者针对风险未发生时的预防、风险来临前的预警、风险来临时的应对以及风险过后的恢复和重建等方面所采取的规避风险、减轻风险、抑制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方法措施和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