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生态学 . 〔景观与区域生态学〕 . 区域生态学 . 区域生态评价

区域生态敏感性

/regional ecological sensitivity/
条目作者郑华

郑华

最后更新 2023-06-08
浏览 178
最后更新 2023-06-08
浏览 17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区域生态系统遇到环境变异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时,出现生态问题和产生生态系统失衡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

英文名称
regional ecological sensitivity
所属学科
生态学

区域生态敏感性主要是由该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地貌类型等因素决定的,如干湿度决定了沙漠化程度、降水量、地形影响水土流失程度等。按照特征因素的不同,区域生态敏感性可分为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酸雨敏感性和冻融侵蚀敏感性。中国主要针对土壤侵蚀、沙漠化和盐渍化等生态问题开展了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据此,可将中国分为东北水土流失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区、东南酸雨水土流失区、蒙新沙漠化盐渍化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云贵高原酸雨水土流失区、青藏高原盐渍化区等7个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

生态敏感性高的区域,当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时,就容易产生生态问题。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目的,在于明晰现状自然生态背景下潜在的区域生态问题,为制定区域生态问题的预防和治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城市景观规划等领域。

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步骤包括:①确定研究区可能会发生的生态问题类型,明晰生态敏感性评价内容。②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③确定生态敏感性评价标准并划分敏感性等级。

  • 傅伯杰,陈利顶.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生态学报,1999,(5):591-595.
  •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生态学报,2000,20(1):9-1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