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指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抵抗外在干扰,保障人类健康、安乐生活、社会秩序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不受威胁的状态,是维持自身系统完整性、健康及抗干扰能力的整体水平反映。
以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的耦合关联作为理论基础,景观生态安全评价通过耦合空间格局信息的景观功能与过程定量表征,构建数理模型综合评价景观的稳定性与健康程度,以及生态系统服务面向外部干扰的风险等级,明晰生态空间基底特征与演变规律,从而为实现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生态可持续性提供空间指引。其评价过程继承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一般框架,主要包含问题抽象、指标体系构建和生态安全水平表征三个基本步骤:①度量区域景观结构、功能、过程及服务动态。②选择一系列反映景观稳定性与健康程度,以及外界生态胁迫的定量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③基于模型评估景观生态安全。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筛选,需要满足系统性和代表性,并可空间量化以充分反映景观的时空演替特征,主要分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法和景观指数法两大类。二者均通过对景观生态安全属性特征的多准则分解,筛选相关定量指标并赋权求和。其中,PSR模型大多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评价指标体系整体较为成熟,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统计单元和统计方法的约束,评价结果的空间化表征不足;景观指数法则主要选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基础数据来源于景观格局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图,评价结果存在尺度效应,且在具体景观指数选取和权重设置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