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一词来自阿拉伯语“mawsim”,即季节的意思。早在15世纪末,阿拉伯水手们在北印度洋的贸易航线上,就发现了风向随季节反向的现象。随着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季风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冬、夏季盛行风向及伴随的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是定义季风所广泛采用的标准。世界上季风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南亚、东亚、非洲中部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区域,其中以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著名。
季风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
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季风”一词来自阿拉伯语“mawsim”,即季节的意思。早在15世纪末,阿拉伯水手们在北印度洋的贸易航线上,就发现了风向随季节反向的现象。随着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季风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冬、夏季盛行风向及伴随的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是定义季风所广泛采用的标准。世界上季风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南亚、东亚、非洲中部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区域,其中以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著名。
英国学者E.哈雷在1686年最早提出: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与太阳辐射季节循环有关的海陆热力状况差异的季节性反转。经典的季风成因学说认为,由于海陆间热效应的季节性差异,导致其地面气压差的季节变化:冬季里陆地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故近地面空气自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里陆地比海洋暖,大陆上为热低压,故近地面空气自海洋吹向陆地。随着高空气象资料的增多,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这一经典学说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认为太阳辐射加热的季节变化,既可使海陆有冬夏的热力差异,也可使地球上的东、西风行星风系发生季节性的南北移动,从而形成行星季风。7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对于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作用也是季风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子。
季风盛行的地区常出现一年有旱季和雨季的季风气候。冬季,风自大陆吹向海洋,大陆多干燥,常伴有下沉气流,天气多晴朗,形成旱季;夏季,风自海洋吹向大陆,大陆多湿润,常伴有上升气流,天气多阴雨,形成雨季。季风活动影响着全球四分之一面积和超过全世界一半人口的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季风活动的演变特征也有差异。例如,南亚次大陆和中印半岛属于典型的南亚季风区。在那里每年5、6月间夏季风爆发,雨量骤然增加(见越赤道气流),进入雨季。到了10、11月,夏季环流转变为冬季环流,东北风逐渐取代西南风,从而进入旱季。对于东亚季风区,夏季的季风性降水主要表现为雨带以锋面的形式从中国华南向华北逐步推进。季风的强度每年常有很大的变化,对应着当年的降水也不同,可形成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