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隋唐五代史 . [政治] . 隋朝

隋朝

/Sui Dynasty/
条目作者仲佰

仲佰

最后更新 2025-03-29
浏览 1449
最后更新 2025-03-29
浏览 144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英文名称
Sui Dynasty
建立者
杨坚
建立时间
581
都城
长安(今陕西西安)
灭亡时间
618

创建者杨坚,袭封隋国公,故称隋。建都大兴城,唐建国后改称长安(今陕西西安),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东京。历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三帝,共38年。大业五年(609)时有郡州190个,县1255个。是时隋朝疆域,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隋朝世系表隋朝世系表

隋时期形势图隋时期形势图

大象二年(580),周宣帝宇文赟死,其子周静帝时方8岁。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下大夫刘昉假传遗诏,召周宣帝皇后父杨坚入宫,以左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名义掌握军政大权。

徐侍郎夫人出游图(局部,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壁画)徐侍郎夫人出游图(局部,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壁画)

杨坚并无煊赫大功,也没有超越诸大臣的实权与重望,仅凭借军事贵族的家世与后父的地位得掌大权。但由于周宣帝诛戮大臣,当时朝中已无有力的反对派。杨坚掌握府兵集中的关中,军事上对地方居于优势。他在元老宿将李穆、韦孝宽的支持下,凭仗关中军事力量,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迅速平定了反抗他的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南)总管尉迟迥、郧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三方叛军在不同程度上都和北齐旧臣有关。特别是尉迟迥,所用多齐人,如亲信谋士崔达拏就出身于第一流高门博陵崔氏。他起兵时“赵魏之士,从者若流”,不久就至数十万众。尉迟迥起兵,实际上代表了关东士族豪强的割据愿望。司马消难自己就是北齐旧臣;王谦所用之人也有北齐后主的宠臣高阿那肱。所以,杨坚平定三方是在北方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割据力量。

平定地方叛乱的同时,杨坚还屠戮了宇文氏诸王。在消灭内外政敌以后,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自从西晋末年以来,南北分裂将近300年,历史发展趋势是统一,隋朝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

隋朝初年,北方突厥的势力强盛,与隋朝相对抗。开皇二年(582),隋军挫败入掠河西以至弘化、上郡、延安(今陕西北部)的突厥军。突厥汗国的内部矛盾随之激化。三年,突厥分裂为东、西汗国。五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归附隋朝,经隋朝同意,率部内迁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北方获得安定,隋朝于是有力量转向江南。

青瓷武士俑( 湖北武汉周家大湾出土)青瓷武士俑( 湖北武汉周家大湾出土)

八年十一月,隋文帝发兵51.8万人伐陈,以晋王杨广为统帅,大举南进。次年正月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俘后主陈叔宝。岭南在高凉(治所在今广东阳江西)太守冯宝妻冼夫人的协助下也迅即安定。 

南方的地方豪强在梁陈时势力扩大。十年冬,豪强纠集民众暴动,遍及陈朝旧境。隋派兵镇压,次年即告平定。这次镇压,沉重打击了江南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统一。

白瓷黑彩侍吏俑(河南安阳出土)白瓷黑彩侍吏俑(河南安阳出土)

隋文帝和隋炀帝统治前期,隋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完成和巩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 

开皇元年,隋文帝废除西魏、北周仿照“周礼”制定的“六官制”,参酌魏晋以来的变化,基本形成以尚书、内史(即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魏晋以来处于发展中的官僚机构,在隋代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并为唐代继承和发展。

南北朝时期州郡设置多而且乱,或地不满百里设置数县,或两郡共管一县。三年,隋废罢境内500余郡,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州置刺史,废除过去例加的将军号以及军府、州府两套僚佐的制度,将州府和军府合一。隋还沿用旧制,凡军事上较重要的州设置总管,兼任刺史,一个总管统辖邻近几个州的军事。 

汉代以来,中央的三公府包括与三公地位相当的最高级官僚和地方州、郡、县府的属官,照例由长官自行委任,即所谓“辟举”。地方机构属官规定必须由本地人充当。随着士族豪门势力的强大,辟举道路被他们垄断,成为门阀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后来经过长期演变,三公府的辟举权实际上不再存在,地方州府的辟举权也日益削弱,但仍然是士族豪门的入仕途径。开皇三年,实行六品以下官吏全部由尚书省吏部任免之制,地方各级机构的属官从此由朝廷委任,也不局限于本地人。彻底废除了传统的辟举制。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保证门阀世袭的九品中正制也在隋代废除。这些都表明了门阀世袭制的衰落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九品中正制废除后,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关陇贵族的子弟以及高官子弟,仍可以门荫出身,即按照父祖官位取得的做官资格,升任高官。一般地主入仕主要通过吏职和军功。州郡岁举秀才和孝廉在南北朝后期已向一般地主开放。隋代继续岁举秀才,同时又先后设立了进士科与明经科。进士科与明经科在隋代虽然录取名额很少,在当时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隋代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府兵创立时兵士只限于鲜卑人与鲜卑化的各族人,基本上沿袭北魏以来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带有种族隔离的性质。西魏时把府兵中的汉姓改为鲜卑姓,使府兵具有部落化的性质。北周后期,大量汉人被募充府兵,入军后全家由民籍转入军籍。大象二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下令西魏时受赐鲜卑姓的汉人一律恢复汉姓。这具有破除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意义。开皇十年,隋文帝下诏,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只有本人作为兵士由军府统领。这一措施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一。

隋文帝时制订《开皇律》,隋炀帝时又修改其中某些苛重条文,于大业三年(607)颁行,即《大业律》。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轻减赋役,后又实行输籍之法,招徕了部分逃亡农民。大致在开皇九年统一江南之前,隋朝政府控制的户口已增加到六七百万,他们大都是自耕小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也是赋税徭役的主要负担者。当时还有在地主土地上的劳动者,主要是来自“浮客”,即逃亡农民的“佃家”“佃客”。此外,还有一部分奴婢和部曲参加农业劳动。隋炀帝时全国在籍户数890余万,人口4600余万。

隋五铢钱隋五铢钱

隋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隋文帝时期,在各地兴建了一些水利灌溉工程。开皇五年,又令诸州以民间的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又称为“社仓”,以备水旱赈济。十八年,隋文帝派遣水工巡视各地水源,随地形高下,发丁疏导。

灰陶磨、执箕女俑(河南安阳出土)灰陶磨、执箕女俑(河南安阳出土)

在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的基础上,隋朝国库之富裕也是前所未有的。经过多年蓄积,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和诸转运仓所储谷物,多者至千万石,少者也有几百万石,各地义仓无不充盈。两京、太原国库存储的绢帛各有数千万匹。

白瓷束腰盖罐(陕西西安姬威墓出土)白瓷束腰盖罐(陕西西安姬威墓出土)

隋代丝织、瓷艺制造、造船等手工业都有所发展。隋代手工业生产结构基本上承袭前代,除了广泛地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以外,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工匠居住在城市,他们主要以家庭成员组成手工作坊,父子相传,成为匠户。他们可以自己开业,但严格地受官府的控制,不属州县,隶属于管理官府手工业的机构,每年轮番到所属官府作坊中服役两个月,免除兵役和力役。

可能还有一些工匠长期在官府作坊中服役。官府手工业原先由主管金帛储藏的太府寺兼管,隋炀帝时划归少府监管理。少府监有左尚(制造车舆和随车仪仗等)、右尚(制造甲胄、鞍辔及其他杂物)、内尚(制造祭祀用品和宫廷所用精巧工艺品)、织染(制造冠服和染色)、掌冶(熔铸铜铁器)等署,分管各专业作坊,劳动者是所属的各种专业工匠。此外,还有主管建筑的将作监,下有左校(管理木作)、右校(管理泥作)、甄官(管理石作和烧造砖瓦)三署,劳动由作为正役征发而来的百姓承担。

高足金杯(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高足金杯(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隋代商业也获得发展。大兴、洛阳是国内最大的都市。大兴城置有二市。东京洛阳置有三市。东市丰都市最大,周围8里,开12门,市内有120行,3000余肆,四壁有400余店,北市通远市周围6里,有渠通往洛口,可通大船,来自各地的船舶数以万计。陆海两道的丝绸之路仍然是对外贸易的通道。陆道以张掖为中心,聚集着国内西北各族和外国商人。南海(治所在今广东广州)是最大的贸易港口,输出丝绸,输入象牙珠宝等传统商品。

隋代的陶屋(洛阳博物馆藏)隋代的陶屋(洛阳博物馆藏)

开皇四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与隋和好。五年,南迁塞内。十九年,隋朝扶助启民可汗为东突厥大可汗。大业三年,隋炀帝巡视北境,到了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启民可汗来朝,隋炀帝在千人大帐内设宴款待启民可汗和诸部落酋长等3500人。在巡游途中,隋炀帝又亲自莅临启民可汗牙帐和部落所在地。

西突厥由于内部纷争和对铁勒的战争,力量削弱。大业七年,处罗可汗朝见炀帝于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州)的临朔宫。处罗可汗的部众,部分入居于会宁(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另一部分居于楼烦(治所在今山西静乐)。

菩萨石像(上海博物馆藏)菩萨石像(上海博物馆藏)

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河右。平吐谷浑后,隋在今青海及新疆境内设置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端)、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南)四郡。原来受突厥控制的伊吾吐屯设内附,随后,隋于其地设置伊吾郡(治所在今新疆哈密)。高昌国王麴伯雅亦到张掖朝见隋炀帝。这样,通往西域的南、中、北三道的门户,便全部被隋朝所掌握。为了管理西域事务,隋设置了西域校尉。同年六月,在燕支山下,隋炀帝在巡游用的“观风行殿”(下有轮的巨型活动房屋)上张设盛大宴会,款待伊吾吐屯设、高昌王和其他来朝的各族首领30多人。隋炀帝还曾派人出使流求(今台湾)。

开皇年间对外交往较少。大业三年,隋炀帝派遣使者从海道出使赤土(大致在今马来半岛)和日本,并由陆道遣使到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罽宾(一般指今克什米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天竺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南)、波斯(今伊朗)。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康、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曷、穆等昭武九姓国,在大业中都遣使来隋。

日本圣德太子几次遣使来隋。隋炀帝也曾遣裴世清报聘。朝鲜半岛三国中,除了高丽曾和隋发生战争外,百济、新罗都和隋朝保持友好关系。

东南亚各国与隋通使的有林邑(今越南中南部)、赤土、真腊、婆利(在今婆罗洲)、丹丹(在今马来西亚,一说在新加坡附近)、盘盘(在今泰国,一说马来半岛北部)等十余国。

隋朝时,国家掌握了大量的自耕农,可以积累大量的财富,还可以同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从事其他时期不易完成的事业。隋炀帝即位后,修东都,开运河,筑长城,到处巡游,无论是节奏、速度还是效率,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但是这种做法很快便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仁寿四年(604),发丁男数十万掘长堑。大业元年,营建东京,月役丁200万。同时征发河南、淮北丁男百余万开凿通济渠,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同年还在江南采伐木材、制造龙舟和数以万计的大小船只。粗略估计,从仁寿四年十月到大业元年十月的一年间,被征发的丁男不少于400万。大业二年,全国户数为8907536户,平均每两户征发一丁,丁男征发的比例和死亡率都高得惊人。

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虽二旬而罢,但死者过半。次年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丁男不足,以妇人供役。同年还发丁男20余万筑长城,征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开通往并州的驰道。从大业三年五月到四年七月一年多的时间内,所发丁男以及妇女,约300万人次,征发地区包括今内蒙古、山西和河北。隋炀帝四处巡游,也征发了大量农民。当时这些地区的户数,约为350万户,征发比例更高。这些征发大大超出了人民所能承受的限度。

大业七年,隋炀帝下诏准备攻打高丽。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就在涿郡集中了战士113万人,从事运输的民夫200万人。300多万劳动力被征发,社会生产已无法正常进行,耕稼失时,田畴多荒。 

大业七年,邹平县民王薄于长白山(在今山东邹平南)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毋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反抗。战争尚未进行,农民就开始暴动了。在第二次东征过程中,大贵族杨素之子杨玄感以“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起兵,一些贵族高官子弟亦参加。统治阶级内部也趋于分化。在各路农民起义军和反隋武装力量的打击下,隋王朝土崩瓦解。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为禁军将领所杀。五月,李渊建立唐朝,取代隋朝。

隋朝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南北合流。南北朝时期思想界以佛教思想最为活跃。当时南、北佛学的学风不同,南方重视义理,北方重视禅定。陈、隋之际,智𫖮创立天台宗,参合南北学风,主张义理、禅定并重,提出“止(禅定)”“观(义理)”法门作为最高修养原则。由于汉魏以来传入中国的佛经存在着教义上的重大分歧,随之形成各种学派。天台宗批判、整理、解释诸经、诸学派的教义,形成一套由低级到高级、分别层次的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判教体系。止观法和“判教”体现了南北佛教学风和各种学派的交流和统一,适应了统一王朝的需要。

双菩萨立像(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双菩萨立像(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南北朝时期对儒家经典的传习、讲授,南北各有所主。学风上,江南继承魏晋以来的新经学,又受玄学的影响;北方仍守汉代遗风,比较质朴。梁末,一些南方儒生如萧该、何妥被迁入关中,可能对北学发生影响。隋代最显赫的经学大师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刘焯、河间(今属河北)人刘炫被称为“学通南北、博极今古”,他们注解《尚书》和《春秋左氏传》都舍北从南。这时,经学由南北交流走向统一,但这个统一却是南方的传统占据了优势。

南、北文风过去也不相同。南朝讲究声律辞藻;北方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以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期,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文风统一过程。隋炀帝爱好甚至尊重南方文化,来自江南的文人获得宠任,鄙视江南为“东夷”的臣僚被处杖刑。在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下,南方文学成为正统。

赵州桥龙纹石栏板赵州桥龙纹石栏板

南北书法也是有区别的。南方自东晋以来流行的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首的新书体(行草书),秀逸流移,长于书札序跋;北方上承汉魏隶法,方正遒劲,长于碑刻榜题。西魏破江陵,王家书法的传人、文学家王褒被迁入关中,不仅对关中文学的转变有极大影响,书法也为贵族子弟所崇尚,盛行一时,以致作为关中名气最大的书法家赵文渊(唐人避讳作“文深”)也不得不学习王褒书体,但他的碑榜书却为王褒所推重。隋代书法艺术综合南北,为唐代书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龙藏寺碑(拓片,原碑现藏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内)龙藏寺碑(拓片,原碑现藏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内)

南北朝时期音韵之书竞出。但那时吴楚之音“轻浅”,燕赵之音“重浊”,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各种韵书无不杂有地方土音。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陆法言等8人,感到各地语音驳杂,缺乏统一的标准,便共同研讨南北古今语音的同异,而以东晋南渡以前洛阳京畿地区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对当时语音详加校正。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大义,又参酌南北诸家韵书,于仁寿元年撰成《切韵》5卷。《切韵》是一部集南北音韵研究之大成的巨著,为唐宋时期音韵学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江南、西域音乐,在隋代也得到交融发展。开皇年间曾定七部乐,大业中改为九部乐。其中的“清乐”,即“清商伎”,是号称“华夏正声”的汉代旧典;“礼毕”即“文康伎”,据说传自东晋太尉庾亮家;西凉、龟兹、康国、疏勒、天竺、安国乐来自西域;还有高丽乐。 

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刘焯使用定朔计算法取代过去的平朔法,创制了先进的历法《皇极历》。刘焯还观测五大行星的位置,对它们各自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作了比较精细的计算。另一位天文学家耿询,制成了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与室外的天象恰相符合,设计十分精妙。工匠李春所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最古老的空腔式石拱桥。 

巢元方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从病的来源和病的症候两个方面诊断疾病,共论述了67个门类、1720种病候,并探究其病源,提出医治的方法,开辟了后世病因学和病理学的研究途径。 

隋代地图的编绘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大业初年,朝廷根据诸州申报的各地风俗、物产、地图资料,编成《诸州图经集》100卷。后隋炀帝又命臣下依据图经撰成《区宇图志》,图志所叙的山川、郡国和城隍,均附有地图,是一部地理学的巨著。 

隋朝是在十六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江南士族、山东士族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继秦和西晋之后第三次统一全国,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对南北文化进行了整合,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隋朝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制度本身的发展,确立了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取消地方佐官辟举制度,各级官吏均由中央政府任免;创立科举制,不论家庭出身,按照才学标准选官。隋朝对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唐朝以后各朝制度的基础。 

由于隋朝处于社会变迁的转折时期,国家直接控制了大量农民,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隋炀帝利用这种条件完成了修建东都、开凿大运河等浩大的工程,但同时很快超出了农民负担的极限,使隋成为继秦和西晋之后第三个短命的王朝。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