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罗加兰郡的滨海小城海于格松。最初以小说家为世人所知,作品有《红,黑》《铅与水》《忧郁症》等。同时进行诗歌、散文和儿童文学创作。已发表小说20余部、诗集8部,获包括国际易卜生奖、欧洲文学奖在内的30多个文学奖项。20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4年福瑟创作了第一个剧本《有人将至》,随后又有《而我们将永不分离》《名字》《孩子》《一个夏日》《秋之梦》《死亡变奏曲》等40余部剧作问世,并被译成英语、汉语、德语等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上演千余次,成为当代欧洲剧坛上作品上演次数最多的在世剧作家之一。福瑟在戏剧创作领域展现出极强的天赋并获得巨大成功,剧作屡次获奖,如1996年《名字》获得易卜生文学奖、2000年《一个夏日》获得北欧剧协最佳戏剧奖、2002年《死亡变奏曲》获得北欧国家戏剧奖、《秋之梦》获得德国《今日戏剧》最佳外国戏剧奖。
尽管福瑟在挪威被称为“新易卜生”,但是他的作品从风格到内容却与易卜生的戏剧有着明显区别,评论界更喜欢把福瑟和S.贝克特、H.品特等联系在一起,法国的《人民报》称他为21世纪的贝克特。福瑟的剧作多探讨人的孤独、死亡以及生存的张力,风格独特,表现为措辞的洗练、编剧的极简主义以及语言独特的韵律和重复。挪威戏剧导演K.杨森是执导福瑟剧作最多的导演,包括福瑟的第一部公演剧作《而我们将永不分离》,还导演过他的《名字》《海》等多部剧作。福瑟深受德国的T.奥斯特梅耶,法国的C.雷奇、P.谢侯,美国的S.C.桑德等戏剧导演的青睐。1995年,奥斯特梅耶的执导的《名字》在德国邵宾那剧院首演大获成功。桑德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执导了《夜晚在歌唱》和《死亡变奏曲》在美国的首演,为福瑟在美国的接受开辟了道路。雷奇共执导了三部福瑟的剧作:《有人将至》《死亡变奏曲》和根据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忧郁症》。2008年,《忧郁症》由法国巴黎国家歌剧剧团首演,获得2008年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新歌剧桂冠。在中国,2010年10月,《有人将至》在北京首演。2014年上海当代戏剧节设置了“福瑟之繁花”单元,来自俄罗斯、伊朗、印度和意大利的剧团以及中国的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分别演出了福瑟的五个剧本,这是福瑟剧目第一次在中国大规模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