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可以培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和发展趋向,由表及里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临床知识奠定基础。
病理生理学
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是一门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英文名称
- pathophysiology
- 学科体系划分
- 基础医学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在漫长的医学发展史中,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是科学发展和实践需要的必然产物。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首先倡导以研究活体的疾病为主要对象的实验病理学,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用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的方法无法对疾病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于是开始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这就是病理生理学的前身——实验病理学,它为之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一般自然科学和医学基础科学的飞跃发展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病理生理学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使人们对许多医学基础理论问题和疾病机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新成就又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使临床医学得以不断发展。
病理生理学在教学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独立的教研室最早出现在1879年俄国的喀山大学,后来德国、苏联、东欧及西方一些国家都纷纷讲授病理生理学或设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中国的病理生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基础上,1961年、1963年相继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病理生理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筹委会。1980年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学会,先后成立了肿瘤、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休克、呼吸、炎症与感染、实验血液学、消化、受体、免疫、中医、动物病理生理、中专教育及危重病医学15个专业委员会。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协)批准正式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CAP),同年全国性病理生理学专业杂志《病理生理学报》问世,1986年,该杂志改名为《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3年,中国成为国际病理生理学会(ISP)的成员国及创建者之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将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它和很多医学学科联系密切,所以,病理生理学也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交叉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疾病种类繁多,但是不同的疾病可能有一些相同的变化和共同的发病规律;而不同器官系统的疾病,以及各种具体疾病,又有其特殊的变化和发生、发展规律。
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机制。②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③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并具有共性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其为综合征。如患心血管系统疾病时的心力衰竭,患呼吸系统疾病时的呼吸衰竭,患严重肝病时的肝功能衰竭,患泌尿系统疾病时的肾功能衰竭和患神经系统疾病时的脑功能不全等。
病理生理学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为了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患疾病时体内功能代谢的变化,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中也安排了一些相应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操作、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常用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有四种:①整体动物实验,是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在动物(鼠、家兔、狗)身上复制类似人类疾病的模型,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但需注意,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医学借鉴和引用,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②体外实验。进行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及器官培养。从细胞水平考察疾病表型、功能和代谢改变,是病理生理学的一个重要进步。③临床观察。在不损害患者健康、不延误患者诊治的前提下,采用B型超声波(B超)、心电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内镜等无创性的仪器检查,或收集患者血、尿、脑脊液及活检组织等进行测试,配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观察,亦可对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形态改变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探讨。④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为了从宏观和微观世界中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因此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群体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都已成为疾病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与手段。
扩展阅读
- 李桂源,吴伟康,欧阳静萍.病理生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 Porth C N, Matfin G.Pathophysiology.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