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学习病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医疗工作中,作为应用学科直接参与临床的诊断实践。因此,病理学既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传统上,侧重于从形态学变化研究和认识疾病的病理学称为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功能和代谢改变研究和认识疾病的病理学,称为病理生理学 。根据研究材料和观察对象的不同,病理学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两部分。前者利用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所获得的人体材料对疾病做出最后诊断;后者则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体外培养的细胞等材料进行医学研究。
病理学是在人类探索和认识自身疾病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它的发展必然受到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制约。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开始,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了医学的进步。直到1761年意大利的G.B.莫尔加尼医生通过640例尸体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肉眼变化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都是由相应器官的病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的概念,奠定了医学及病理学发展的基础。在一个世纪之后的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可以应用光学显微镜来研究正常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于是,德国病理学家R.菲尔绍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其巨著在1858年出版,直到今天其理论和技术仍在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后,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如用肉眼观察病变器官的大体变化,被称为大体所见或解剖病理学;借助于显微镜所进行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研究,被称为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病变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则称为超微结构病理学 。
近30余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进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使病理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和计量病理学等,使得对疾病的研究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
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借助图像数字化以及数字存储传输技术的发展,将病理学切片转化为切片数字化图像(whole slide images,WSI)进行数据存储已成为可能。WSI又称数字切片或虚拟切片,使用者可以不通过显微镜而直接在个人的计算机上进行WSI的阅片、教学、科学研究、远程诊断及疑难病例的会诊,现已被称为数字病理学。相信互联网时代将极大推进病理学学科的进步及病理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病理学始建于20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胡正祥等现代病理学家为中国病理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在教学和教材建设方面,从第一部病理学教材的问世,到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体系的形成,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使病理学教学有所依据和更加规范化;在病理诊断方面,他们大力推进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的开展,并确立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在科研方面,结合实际,对长期危害中国人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多种形式,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病理学工作者,其中不少已成为中国病理学界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中国病理学工作者的学会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始建于1954年12月8日,首任会长为胡正祥。学会刊物为《中华病理学杂志》,创刊于1955年4月28日,是中华医学会的系列杂志之一,首任主编为胡正祥。
病理学基本、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死者进行尸体剖检(autopsy),对患者的部分组织或器官进行活组织检查(biopsy),以及从患者体内收集来的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cytology)。这三种研究方法喻为病理科和病理医生的“ABC”
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病理学观察,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检的目的:①确定诊断,查明死因。②发现和确诊某些新的疾病,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③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病理学教学收集各种疾病的病理标本。
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和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其意义在于:①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病理学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②必要时还可在手术进行中做冷冻切片快速诊断。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地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④还可采用如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基因检测和组织培养等研究方法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采集机体内可疑病变的细胞,经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以便对疾病做出定性诊断的方法,成为细胞学检查。送检细胞主要包括病变部位自然脱落的细胞,自然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的细胞,穿刺和刮取病变部位的细胞等。
主要包括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①动物实验。可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于人体,仅可作为研究人体疾病的参考。②组织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
病理学长期以来被形象地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因为其学习必须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同时其本身又是以后学习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一般有理论课、实习课、临床病理讨论(CPC)和见习尸体剖验等学习形式。对医学生来说,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形态与机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医疗工作中,活体组织检查是迄今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细胞学检查在发现早期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不幸去世的病人进行尸体剖验能对其死因诊断做出最权威性的终极回答,也是提高临床诊断和医疗水平的最重要方法。虽然医学实验室检测、内窥镜检查、影像学诊断等技术突飞猛进,在疾病的发现和定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疾病,仍然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才能做出最终诊断。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病理学既是重要研究领域又是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科学研究,无一不涉及病理学内容。以蛋白质或核酸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病理学已是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临床病理数据和资料,包括大体标本、石蜡包埋组织和切片的积累,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病理学教学和病理专科医师培养的资料来源。
总之,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故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