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管理学 . 图书馆学 . 图书馆事业 . 中国图书馆事业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条目作者陈力

陈力

最后更新 2023-12-22
浏览 4481
最后更新 2023-12-22
浏览 448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国家级综合性研究型图书馆。

英文名称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成立时间
1909-09-09
成立地点
北京市
前身
京师图书馆

前身为1909年9月9日设立的京师图书馆。1840年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郑观应、梁启超、李端棻等开始向国人介绍国外图书馆,并呼吁在国内开办图书馆。1900年以后,杭州藏书楼、皖省藏书楼古越藏书楼、常州图书馆等地方公共图书馆纷纷建立。1905年,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洋考察,对西方近代图书馆有了进一步了解。归国后,端方奏《创建图书馆折》,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兴办图书馆,并与张之洞一道,呼吁和推动建立京师图书馆。1906年,罗振玉发表《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并草拟《京师图书馆章程》,对京师图书馆的立馆宗旨、组织机构、藏书政策和服务方式进行系统规划。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张之洞《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关于调拨文津阁《四库全书》和避暑山庄各殿座陈设书籍以及各省官书局刻书、在德胜门内净业湖南北修建图书馆的建议,任命缪荃孙为监督(馆长),京师图书馆正式成立。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正式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3月,正式接受出版书籍呈缴。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6月25日,文津街馆舍落成使用,并向公众提供免费阅览服务。抗日战争中,主持馆务的袁同礼率部分馆员南迁,先后在湖南长沙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和云南昆明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合组图书馆开展服务,并成立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征集和抢救抗战文献。同时,部分珍贵馆藏文献亦辗转南迁,后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今暂存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6日,启用“北京图书馆”印信。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1987年10月6日,白石桥馆舍(今总馆南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9月9日,白石桥馆舍二期(今总馆北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7年5月,经国家批准,加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牌;2014年7月,加挂“国家典籍博物馆”牌。2021年,共有3处馆舍:文津街的古籍馆、白石桥的总馆南区和总馆北区,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承担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职能,全面采集国内正式出版物,有重点地采集和保存国内非正式出版物、网络信息和国外出版物,开展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代表国家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图书馆主要承担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编制、为国家立法和决策服务、组织全国古籍保护、开展图书馆发展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其他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等职能,同时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

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外交等重要领域的文献信息保障,开展专题文献整理与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部委以及国务院直属机构设立了分馆。

为国家重点教育、科研、企业等组织和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与参考咨询服务,并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全民阅读,推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实行全年开馆,开展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服务,“十三五”时期前四年(2016~2019),年均接待到馆读者约568万人次,年均网站点击量约9.56亿次,手机门户访问量近1.12亿次,数字电视服务覆盖中国1.1亿用户及190个国家地区的600万用户。2010年,设立了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并以此带动全国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2014年,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中外典籍文献的展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文献信息服务,履行全国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的职能,并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等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带动和促进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开展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与业务研究,为国家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提供建议。组织制定图书馆标准、规范,为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文献支持和技术支撑,促进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协作。

策划大型项目、建立合作组织,联合全国各类型图书馆就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建设、文献保护、图书馆标准化研究、读者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中国记忆等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和重点项目,推动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起成立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建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等服务网站,与国内同行开展各相关专业领域的合作。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方式向全国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机构提供远程服务,并开展国际互借服务,履行国家总书库和国家文献最终保障基地的职能。通过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为全国各类型图书馆、出版机构和图书服务商提供书目数据服务;通过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组织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缩微复制,对古籍、民国时期文献以及革命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培训、古籍保护技术研究,并组织开展古籍保护、修复以及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等工作。国家典籍博物馆是集中外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大专藏四大专藏

自1916年起接受出版物的缴送。1949年以后,根据有关法规,接受国内正式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全国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报告的呈缴。接受联合国以及其他重要国际组织和专门机构出版物托存,并与全世界重要的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等进行出版物交换。

基于“中文求全,外文求精”的馆藏建设方针,对国内各类型正式出版物以及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报告进行全面采集与入藏,对非正式出版物、互联网信息进行有选择地采集与入藏,根据学术性和文献价值对国外出版物进行有重点的采集与入藏。截至2021年底,实体文献总量超过4200万册(件),数字资源存储量约2500太字节(TB)。实体文献中包括古籍特藏超过300万册(件),其中尤以 甲骨文献、宋元善本、金石拓片、古代舆图、“样式雷”图档、名人手稿和“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等最为著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连续出版物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1957年创刊)、《国家图书馆学刊》(双月刊,1992年创刊)和《文献》(双月刊,1979年创刊)。同时,还编辑出版反映全国图书馆事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中国图书馆年鉴》;2011年,开始编辑出版《国家图书馆年鉴》。

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国家执行有关对外文化协定。与百余个国家的机构开展了文献交换合作,是联合国与外国政府出版物的指定托存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的机构会员,设有IFLA中文语言中心、IFLA保存保护中心中国中心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码(ISSN)中国国家中心。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图书馆下设33个机构,分别是: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研究院(业务管理处、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干部处、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经营管理处、法律事务处、保卫处、基建工程办公室(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工程筹建办公室)、承德文献周转库管理处、中文采编部(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ISSN中国国家中心)、外文采编部、典藏阅览部(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立法和决策服务部(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边疆文献研究中心)、参考咨询部(国家图书馆科学评价中心)、数字资源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办公室、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资源保存保护中心)、信息技术部(国家图书馆现代技术研究所)、缩微文献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展览部、古籍馆(国家图书馆方志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国际图联保存保护中国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出版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挂靠国家图书馆。截至2022年3月,全馆共有工作人员1321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4.25%,高级职称人员占40.73%。

中国国家图书馆历任馆长
馆长任职时间
缪荃孙1910年5月~1911年
江翰1912年5月~1913年2月
夏曾佑1913年~1918年1月
袁希涛1918年1月~1918年12月
傅岳棻1919年1月~1920年8月
王章祜1920年8月~1921年5月
马邻翼1921年7月~1921年12月
陈垣1922年1月~1922年6月
全绍清1922年6月~1922年7月
马叙伦1922年10月~1922年12月
张国淦1922年12月~1924年3月
傅岳棻1924年4月~1924年11月
马叙伦1924年11月~1925年3月
吕复1925年3月~1925年8月
陈任中1925年8月~1925年12月
梁启超1925年12月~1927年6月
郭宗熙1927年8月~1928年5月
马叙伦1929年5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8月~1940年3月
蒋梦麟(代)1942年3月~1942年10月
袁同礼1943年~1948年12月
王重民(代)1949年3月~1952年8月
冯仲云1953年4月~1954年9月
丁西林1955年12月~1973年11月
刘季平1973年11月~1981年2月
任继愈1987年5月~2005年1月
詹福瑞2005年1月~2009年12月
周和平2009年12月~2014年1月
韩永进2014年1月~2018年8月
饶权2018年8月~2021年7月
熊远明
2021年7月~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