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探索世界,又从游戏中直接获得快乐的体验。游戏普遍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
一种主体自愿且主动积极参与的消遣或娱乐活动。
- 英文名称
- play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20世纪初,心理学家主要从游戏功能的角度来阐述游戏,主要理论包括:①G.S.霍尔的复演说。主张儿童的游戏是重现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②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主张将游戏看作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③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主张游戏不是由于儿童精力过剩,而是出于放松的需要。④K.比勒的机能快乐说。主张游戏是儿童通过行为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不受外界的任何约束,从中得到快乐。⑤K.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主张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此外,S.弗洛伊德、E.H.埃里克森、J.皮亚杰与L.S.维戈茨基对游戏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解释。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都认为游戏能够发展自我,使情感与思想得以健康发泄。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的最好方法,因此通过游戏,儿童能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可以使创伤事件和受压抑的冲动得到发泄,因此儿童能释放焦虑与挫折的情绪。弗洛伊德认为驱使儿童去游戏的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在他看来,儿童期占统治地位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儿童就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如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生活,进行过家家游戏。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如在医院里打了针以后,打针成为一种可怕的、不愉快的体验,儿童回到家里后,便把这种经历施加到小伙伴或玩具身上,于是这种痛苦的体验变成游戏。儿童通过此类游戏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或者把痛苦的经历发泄出来,或对现实进行逃避。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游戏的实质是同化(指儿童把新的经验或刺激纳入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超过了顺应(指儿童通过改变现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新的经验或刺激)。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儿童在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维戈茨基有关游戏的观点集中于象征性游戏。他认为真正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象征性游戏。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学着让自己的行为独立于具体的客体。从假装的游戏中,儿童开始懂得施加于客体的行为可以与现实相分离,儿童可以脱离现象想象行为,由此慢慢地发展起抽象思维。此外,儿童还可以在游戏中假装角色,如成人。在假装过程中,儿童要从假装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根据他们的行为标准来行动,学习规则。因此维戈茨基认为,假装游戏“迫使”儿童进入其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高于日常行为水平,造就了最近发展区。
游戏对于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物理与社会知识,体验生活,获得经验与基本技能,促进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游戏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儿童通过游戏丰富感知觉经验,学会
协调自己的动作,协调视觉和运动的关系。②游戏不仅能真实再现和体验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与探究周围的各种事物,也能让儿童展开充分的想象。③在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中,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学会表达与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外冲突、学习掌握与运用规范及规则,同时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增加同理心,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促进儿童社会化。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桑特洛克 J W.毕生发展.3版.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雷雳.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