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测绘学 . 〔综论〕 . 〔现代测绘及通用测绘技术〕 . 谷歌地球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条目作者刘建军

刘建军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17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1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国家统一建立,用于存储、维护和管理全国范围的多种比例尺地貌、水系、植被、居民地、交通、地名等基础性地理数据的信息系统。

英文名称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所属学科
测绘学

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的权威、统一的定位基准和空间载体。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具有通用性强、共享需求大、行业应用广泛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国防军事、气象、环保、电力、水利、海洋、民政、科教科研等多个领域。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制度,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分为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其中,国家级数据库的比例尺分为1∶100万、1∶25万和1∶5万;省区级数据库的比例尺分为1∶1万和1∶5000;市(县)级数据库的比例尺分为1∶2000、1∶1000和1∶500等。2015年,已全面建立了涵盖三个尺度(1∶5万、1∶25万、1∶100万)、四种类型(正射影像数据、地形要素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地形图制图数据)、多个现势性版本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

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各类要素包括地貌、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植被及土质、地名等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层,按照标准分类编码,对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属性信息及相互间空间关系等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建成的数据库。

将定义在平面X、Y域按照一定的格网间隔采集地面高程而建立的规则格网高程数据库。它可以利用已采集的矢量地貌要素(等高线、高程点或地貌结构线)和部分水系要素作为原始数据,进行数学内插获得,也可以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直接从航空摄影影像采集。其中,陆地和岛屿上格网的值代表地面高程,海洋区域内的格网的值代表水深。

由各种航空航天遥感数据或扫描得到的影像数据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投影差改正处理产生的正射影像组成,有时附之以主要居民地、地名、境界等矢量数据构成的影像数据库。影像可以是全色的、彩色或多光谱的。影像数据可采用压缩方式存储以节约存储空间。

以地形要素数据成果为基础,按照地形图图式,经过要素符号化、编辑处理、图廓整饰等过程形成的,供显示输出或供印刷工艺处理的地形图数据集。从地形图制图数据与地形数据的关联关系,可以将地形图制图数据划分为图库一体化制图数据、图库松散型制图数据、图库分离型制图数据等三类。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过三个阶段:①初始建库阶段。主要采用纸质地形图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模拟纸质地形图信息向计算机数字化信息的转变,但现势性普遍不高,与纸质地形图基本一致,大概为10~30年。②全面更新阶段。现势性实现了整体提升,达到5年内。③动态更新阶段。现势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达到1年内。经过初始建库、全面更新与动态更新的三个建设阶段,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优”的三步跨越式发展。

第一版于1994年建成,主要采用纸质地形图数字化的方式,包括地形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和地名数据库等产品;2002年主要利用卫星影像和专业部门资料对地形数据库进行了一次更新;2014年利用最新版1∶25万地形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了一次全面缩编更新,并全面更新了地形图制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从2016年开始,每年利用最新版1∶25万地形数据库,对地形数据库和制图数据库进行一轮联动更新。

第一版于1998年建成,主要采用纸质地形图数字化的方式,包括地形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和地名数据库等产品;2002、2008年主要利用卫星影像和专业部门资料对地形数据库进行了两次更新;2012年利用最新版1∶5万地形数据库进行了全面缩编更新,2013年利用1∶5万数据库增量更新成果进行了联动更新,并全面更新了地形图制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从2016年开始,每年利用最新版1∶5万地形数据库,对地形数据库和制图数据库进行一轮联动更新。

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经历了核心要素数据库与全要素数据库两个阶段。第一版1∶5万核心要素数据库于2006年建成,主要采用纸质地形图数字化的方式,要素内容不够完整,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急需,完成了西部1∶5万无图区测图工程,实现了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的全国覆盖,同时采用全面更新模式,以综合判调更新和缩编更新为主要技术方法,于2011年完成了覆盖全国的1∶5万全要素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2012年开始,每年对1∶5万地形数据库进行一轮动态更新,整体现势性达到1年内,并每年联动更新1∶5万制图数据库。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正在持续动态更新,1∶5万、1∶25万、1∶100万数据库每年更新一次,每年发布一版,数据库的现势性不断提高,地理信息应用价值和测绘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的总体技术路线,是以1∶5万地形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其他尺度和类型的数据库为派生数据库进行联动更新。首先,收集利用最新的基础影像资料、基础测绘资料和专业现势资料,进行变化解译和内业整合,同时开展必要的外业巡查和调绘,完成基础数据库(1∶5万地形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其次,利用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基于增量联动更新技术,纵向跨尺度逐级联动更新1∶25万和1∶100万地形数据库,继而横向跨类型联动更新同尺度的地形图制图数据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最后,统筹构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要素级多时态数据库模型,基于增量式入库和版本式建库两种模式,对三个尺度、四种类型、多个现势性版本的基础地理信息集成建库,并实现动态管理和在线服务。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各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并在中国全国水利普查、国土调查、经济普查、地理国情普查、中国山洪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公安部、交通部等部委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一系列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综合管理和宏观决策部门的需要,在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集成规划、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类空间型和非空间型数据资料,发展空间查询分析与模拟优化功能,形成业务化的空间型决策支持系统,用于国土调查、城市规划、图文办公、灾情监测、调度指挥、水利水电、环境保护、边界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深加工,开发面向公众的增值产品与应用系统,提高基础地理数据信息附加值,发展系列地形产品、城市框架地图、导航电子地图等地理信息产品,发展旅游引导、手持位置服务、网上动态地图等应用系统等。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