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中国地理 . 中国自然地理 . 中国自然地理区域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条目作者许学工

许学工

最后更新 2024-08-12
浏览 315
最后更新 2024-08-12
浏览 31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进行的地域划分。是自然区划的一种。

英文名称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所属学科
中国地理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有许多版本,此处简要介绍20世纪50年代后一些有代表性的综合自然区划,然后重点介绍郑度等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2015)中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发展地理科学和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需要,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迅速开展,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全国性自然区划方案。如:①1954年,林超等人为了综合性大学地理系教学的需要所作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②由罗开富主编、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拟定的中国自然区划于1954年完成,此方案第一次将辽河下游平原与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归入东北区。③从195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于1959年由黄秉维主编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将全国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并有七级单位系统,后在1965年和1989年又进行了补充修订。④任美锷等自1961年开始,几经修改1992年完成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将全国分为 8个自然区、30个自然亚区,71个自然小区。⑤1963年,侯学煜等综合研究了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⑥1980年,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由席承藩、邱宝剑编制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1984年完成。⑦198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完成的专著《中国自然地理·总论》,采用赵松乔1983年编制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域方案(见中国自然地理区域)。⑧1995年,赵济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自然地理》中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⑨郑度等从1999年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划发展到2015年《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等。可以看出,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区划原则或思路,会得出不同的区域划分结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首先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这一点基本取得共识。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主要原则包括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发生同一性与区内特征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自然地理区与行政区域界线相结合原则。区划方法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分区采用大区、温度带、干湿地区和自然区四级单位系统,制定了相应的划分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自然地理区域系统的划分原则、方法,采用的地域单元等级系统及指标体系,将全国划分为3个大区,11个温度带,21个干湿地区,49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大区包括9个温度带,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3个干湿地区,含29个自然区;西北干旱大区包括中温带和暖温带2个温度带,半干旱和干旱2个干湿地区,含10个自然区;青藏高寒大区包括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2个温度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干湿地区,含10个自然区(见图,见表)。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图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图

中国自然地理区域系统表
三大自然区湿度带干湿地区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Ⅰ 寒温带A 湿润地区ⅠA1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落叶针叶林区

Ⅱ 中温带A 湿润地区

ⅡA1 三江平原湿地区

ⅡA2 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针叶林区

ⅡA3 松辽平原东部山前台地针阔叶混交林区



B 半湿润地区

ⅡB1 松辽平原中部森林草原

ⅡB2 大兴安岭中段山地森林草原区

ⅡB3 大兴安岭北段西侧丘陵森林草原区


Ⅲ 暖温带A 湿润地区ⅢA1 辽东胶东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人工植被区


B 半湿润地区

ⅢB1 鲁中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人工植被

ⅢB2 华北平原人工植被区

ⅢB3 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ⅢB4 汾渭盆地落叶阔叶林、人工植被区



C 半干旱地区ⅢC1 黄土高原中北部草原区

Ⅳ 北亚热带A 湿润地区

ⅣA1 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大别山地常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植被

ⅣA2 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


Ⅴ 中亚热带A 湿润地区

ⅤA1 江南丘陵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

ⅤA2 浙闽与南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区

  • 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郑度.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