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个体学会某种操作性行为,这一行为必将导致所期望结果的实现,如得到社会的赞许。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多数行为是操作性行为。例如,员工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奖金;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等。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几大要素,如强化和惩罚,消退和自发恢复。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他继续E.L.桑代克的研究,用小白鼠做实验,并设计了斯金纳箱。斯金纳箱内部配有一根杠杆或一个按键,以及一个记录这些反应的装置。实验的具体过程是,将小白鼠放在自制的箱子里,小白鼠只要能触碰到按键,就会有一粒食丸掉出来。起初,小白鼠会在箱子里乱动,如果碰巧碰到按键,食丸就会掉下来。随后,小白鼠会越来越多地去按压这个按键,也就是说,斯金纳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当动物获得食物以后,按压杠杆的次数大大增加。动物通过自己的某种活动与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都依赖于强化,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有独特性:①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无条件刺激是不明确的。例如,促使小白鼠去触碰按键的因素尚不明确。②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动物是主动接受刺激,主动操作来达到某种目的。也就是说,动物的活动是自由的。③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引起了强化刺激。白鼠先触碰按键,之后才会得到食物强化。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个体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例如,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斯金纳还将他的理论运用到行为矫正上,以帮助患者克服药物滥用、恐惧症和性功能障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