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西亚历史

西亚历史

/history of West Asia/
条目作者黄民兴

黄民兴

最后更新 2023-10-13
浏览 651
最后更新 2023-10-13
浏览 65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西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包括伊朗高原地区、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中海东岸区、西亚高原区和高加索山地区等地区。因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及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故有“五海三洲之地”的称呼。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West Asia
所属学科
世界历史

西亚是联结亚、欧、非三大洲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一直是东西方民族迁徙的要道,亦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气候干旱,水土资源短缺,地形以高原为主,过境贸易发达,盛产石油。

古代西亚文明存在两河流域、埃兰、大叙利亚等几大中心。其中两河流域文明最早最重要,发源于南方的苏美尔,而苏美尔奠定了希腊化以前两河流域文明的基本特征。前2371年,苏美尔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统一。此后的两河流域先后经历了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

苏美尔时期的楔形文字泥板苏美尔时期的楔形文字泥板

两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等帝国,同时形成了米底、赫梯和米丹尼等强国。而在两河文明中心的周边,还兴起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地方文明,如腓尼基、迦南、犹太、埃兰、胡里特、赫梯、阿拉伯等。这些文明与两河流域进行贸易、交往,有时甚至处于后者的统治之下,因而大量吸收了其先进文化,包括宗教、语言文字等。在语言方面,前17~前15世纪产生了原始迦南文字和原始西奈文字,前14~前13世纪在腓尼基产生了毕布勒字母和乌加里特字母。书写简便、适于商业簿记的腓尼基字母成为世界字母的发端。

腓尼基战车模型雕塑腓尼基战车模型雕塑

在西亚边缘和周边先后建立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西帝国、萨珊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通过军事征服,开始与东方文明展开大规模交流,即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地区中心从原有的文明中心——巴比伦和雅典,迁移到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或其他新兴希腊城市,如地中海滨的安条克和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泰西封。此外,东西方文化从疏离逐渐走向融合。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它占据了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区,并将罗马文化传播到当地,尤其是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统治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在东方,帕提亚尤其是萨珊帝国的崛起再次促成了波斯文化的传播。

希腊化时代也是宗教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如起源于波斯的米特拉教于前1世纪传入罗马,波斯和两河流域出现了多种二元神教,如诺斯替教和摩尼教。在吸收东西方宗教和思想的基础上,诞生了基督教,并逐渐传播到北非和欧洲。

哈特拉遗址哈特拉遗址

中古西亚的历史是伊斯兰教兴起、传播和伊斯兰文明圈形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    

传统的阿拉伯社会属于部落氏族社会,盛行对精灵、星宿和偶像的崇拜,大国的争夺、贸易的衰落、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了半岛阿拉伯社会的危机。约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受安拉的启示,开始传播伊斯兰教。他创造的乌玛(伊斯兰社团)打破了传统的部落家族关系,确立了信仰高于一切,以及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肤色而共同团结的原则。先知成为政教合一的领袖。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先后推选了四大哈里发,即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向半岛以外地区拓展力量,灭亡萨珊帝国,征服了拜占廷帝国的大片领土。

先知穆罕默德先知穆罕默德

661年,古莱氏部落的穆阿威叶建立倭马亚王朝,开创了世袭的伊斯兰君主制的先例,定都大马士革。倭马亚人吸收了拜占廷和萨珊的文化,创立了完整的阿拉伯帝国体制和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同时,被征服民族出现了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趋势。750年,阿拔斯王朝创立,定都新城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帝国的特征,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进一步深入,文化呈现全面开放和高度繁荣。但民族、教派、部落矛盾逐步凸显,导致中央集权由盛转衰,突厥将领把持朝政,中亚和北非的省份渐次独立。

历经两大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文明圈基本形成,它从北非经西亚一直延伸至中亚、南亚,其居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和其他宗教的信徒,阿拉伯语成为主导语言。

945年,波斯支系白益人创立白益王朝(又称布韦希王朝或布耶王朝),定都设拉子,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被剥夺后,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此外,各地方王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中心。科尔多瓦和开罗成为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中心。

11~13世纪,欧洲封建主、商人和天主教会利用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先后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征。1187年,由埃及的萨拉丁率领的穆斯林军队歼灭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历经两个世纪的多次战争,伊斯兰军队于1291年拔除了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

十字军围攻耶路撒冷十字军围攻耶路撒冷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建立塞尔柱帝国,取代了白益人的地位,其君主依然承认哈里发的精神领袖地位。塞尔柱人挫败了拜占廷帝国,第一次进入小亚细亚和高加索,但帝国很快也陷入分裂。1258年,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灭亡,蒙古人在波斯和伊拉克建立了伊儿汗王朝,但统治者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

奥斯曼人属突厥游牧部落,后随塞尔柱人进入小亚细亚。1299年,奥斯曼人宣布建国,并在对外征战中屡次得胜。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更名伊斯坦布尔。到1574年,奥斯曼人征服了巴尔干、埃及、阿曼、也门和除摩洛哥以外的整个马格里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军事帝国,频繁参与欧洲事务。

14世纪中叶,伊儿汗王朝分裂为若干小国。之后,帖木儿帝国和黑羊、白羊两个土库曼王朝先后统治波斯。15世纪后期,波斯的萨法维尔家族兴起,并于1502年灭白羊王朝,建立萨法维尔王朝(1502~1722)。新王朝以什叶派作为国教,定都大不里士,与东边的乌兹别克和西边的奥斯曼展开长年战争。与奥斯曼的战争直到17世纪中叶才基本结束。

1566年谢利姆二世继位后,奥斯曼帝国逐步走向衰落。作为帝国军队基础的近卫军和封建骑兵西帕希日趋腐败、解体。素丹的统治日趋无能,后宫和宦官专权。地方贵族的势力不断发展,经常犯上作乱,一些地方总督建立了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如埃及、伊拉克等)。包税制度等措施加重了农民负担,大批民众破产,城市也经常发生平民暴动,国际贸易线路的转移和给予欧洲商人的优惠权妨碍了本国商业的发展。

谢利姆二世谢利姆二世

在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对俄国、西班牙和波斯的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先后遭遇失败,被迫放弃了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1606年,帝国停止了奥地利的年贡。

西欧国家和俄罗斯在西亚展开积极扩张,主要表现在:①俄国通过战争蚕食奥斯曼和波斯领土,英国控制了海湾酋长国科威特和特鲁西尔国家。②俄国企图全面肢解奥斯曼帝国,进而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但英法努力保存后者在西亚的主要领土,俄国因此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受失败。在中亚,英俄围绕着伊朗和阿富汗展开争夺,英国先后发动了两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③通过不平等贸易、买办、国债、筑路等方式控制西亚国家的经济命脉。④奥地利、俄国和法国向奥斯曼境内的基督教各派提供保护,从而引发了穆斯林的不满,19世纪发生了多起针对基督徒的暴力事件。⑤鼓动巴尔干地区的基督教民族争取独立,即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⑥进行传教及相应的教育、医疗和出版活动。在服务于殖民利益的同时,西方的扩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西亚基础设施、商品关系和教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的思想政治变革。

英国军队于1838年入侵贾拉拉巴德英国军队于1838年入侵贾拉拉巴德

西亚对殖民主义的应战首先是反抗殖民主义和本国统治者的战争和起义,除了前述奥斯曼和波斯与外国的战争外,主要有阿富汗的两次抗英战争、波斯的巴布教徒起义和伊朗反烟草专卖权运动。反抗运动的基础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领导者是贵族、宗教人士。

现代化改革在18世纪以后开始于奥斯曼、伊朗和阿富汗,其特点是自上而下,目标首先在于确保王朝统治;改革是世俗性的,早期以军事、行政为主,后期涉及文教、社会、经济等领域,且常常蜕变为为帝国主义经济政治渗透服务。改革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变动。

在改革运动的推动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族主义思想,即现代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改革主义和世俗的民族主义(奥斯曼主义、泛突厥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开始在土耳其和阿拉伯世界形成。它们强调通过振兴宗教复兴国家,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积极投身于反殖和反专制斗争,主张民族自治(阿拉伯人)。

帝国主义的扩张表现在进一步鼓动奥斯曼的巴尔干地区独立和加强对尚保持独立的西亚国家的控制。1907年以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也宣布独立,阿尔巴尼亚发动起义。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土耳其战败。1907年的英俄协约确定了两国在波斯的势力范围,规定阿富汗事务由英国负责。同时,德国加强了对奥斯曼的渗透。

1905~1911年的波斯革命和1908~1909年的青年土耳其革命,导致波斯第一次颁布宪法,及奥斯曼帝国恢复1876年宪法。但青年土耳其党人最终卷入大战,导致帝国的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和英法殖民统治在西亚的确立,使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统一新月地带的梦想破产。此后,各委任统治地的人民起义,促使英国同意伊拉克和外约旦获得形式上的独立。同时,沙特家族以武力统一阿拉伯半岛,北也门也宣布独立,M.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土耳其人民战胜了希腊侵略军,伊朗和阿富汗正式独立。

在西亚各委任统治地,民族主义分裂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包括各国王室、贵族及其政党,主张争取当局的让步以实现渐进的独立,进行温和的社会经济改革,但一致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对犹太人的斗争。激进派包括中下级军官、知识分子等,主张对英国采取强硬政策,积极支持巴勒斯坦事业,尽快实现叙、黎、巴三地的统一。殖民当局在委任统治地建立了议会,但议会往往为保守的军人、地主及宗教界所控制,这刺激了激进的民族主义力量的兴起。此外,英国在大战中发表《贝尔福宣言》,承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战后,巴勒斯坦爆发了阿拉伯人反对犹太移民的起义,巴勒斯坦问题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贝尔福宣言》《贝尔福宣言》

在独立的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三国,展开了以世俗主义为特点的现代化改革,包括促进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和中央集权的发展和世俗化改革等。土耳其废除素丹和哈里发,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在西亚第一次创建起共和制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全面阻止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以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德国和意大利极力笼络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伊朗、土耳其政府,在伊拉克策动了一次叛乱。英国在伊朗与苏联合作,推翻礼萨汗政权,巩固了作为盟国大后方的西亚。

当代西亚是西亚各国实现民族独立、形成民族国家体系和进行现代化的时期。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叙利亚、黎巴嫩、塞浦路斯、科威特和南也门等国宣告独立。1945年,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但巴勒斯坦因阿、犹对立而实行分治,成立了以色列国,随后爆发了针对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战争。美国组建中东军事集团的计划宣告破产,因为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视以色列而非苏联为主要敌人,1955年建立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只包括了土耳其和伊朗、伊拉克三个西亚国家。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展开了反对保守政权的斗争,伊拉克(1958)和也门(1962)先后通过革命建立了共和国。1954年,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也控制了叙利亚的政权。1958年,埃、叙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独立后的西亚国家开始积极发展民族经济。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了摩萨台领导的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叙利亚开展了对工业、金融和商业中的外资和私人大资本的国有化及土地改革运动,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积极接受苏联援助。产油国致力于经济多样化,发展石油加工业和基础设施、农业。同时,阿拉伯国家以阿盟为中心,开展地区经济文化合作。

海湾国家纷纷独立。1967年,南也门独立。1971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和卡塔尔建国。同时,1963年和1968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分别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上台,开始推行激进的内政外交政策。

1967年六五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遭受重大损失,以色列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阿拉伯民族主义从此衰落,伊斯兰主义开始兴起。巴勒斯坦人在阿拉法特领导下成立法塔赫,开展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此后,沙特阿拉伯在西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其主导下,1970年成立伊斯兰会议组织。2011年,该组织改名为伊斯兰合作组织。

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区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区

1973年的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同年12月,日内瓦和会召开,会后埃及和叙利亚在美国斡旋下开始同以色列谈判,1974年分别与以色列签署军事脱离接触协议。这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开始。十月战争开始后,阿拉伯产油国统一实行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引发了西方的第一次能源危机。此后,产油国逐步完成了石油国有化,经济迅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伊朗巴列维王朝开始以白色革命为名的大规模社会经济改革。叙利亚等非产油国也开始摸索经济改革。

这一时期,一些西亚国家出现动荡。塞浦路斯爆发土、希两大民族大规模冲突,1974年塞岛实行分治。1973年,阿富汗发生政变,建立共和国。1978年建立人民民主党政权。1975年,黎巴嫩发生内战,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

这一时期西亚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地区形势的事件。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垮台,伊斯兰共和国奉行反美外交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政策。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战争由伊拉克入侵伊朗开始,但很快陷入胶着状态。1988年8月,两伊实现停火,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中的受害者两伊战争中的受害者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持建立卡尔迈勒政权。苏联入侵引起阿全民抵抗,促成了伊斯兰主义组织的崛起。1989年,苏军全部撤离阿富汗,阿富汗开始全面内战。

阿以矛盾开始寻求政治解决的途径。1978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J.卡特的斡旋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M.贝京赴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共同讨论实现中东和平的问题。经过13天的讨论,双方最终达成协议。9月17日萨达特和贝京在白宫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埃及同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合称《戴维营协议》。但《戴维营协议》遭到阿拉伯世界的抵制,叙利亚和其他激进阿拉伯国家组成反对埃及的拒绝阵线。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迫使巴解总部撤出贝鲁特。黎巴嫩战争促使阿拉伯国家提出了非斯计划,暗示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土耳其在1980年军人政变后,逐步还政于民,恢复了大选和多党政治。伊朗在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颁布了新宪法,总统由民选产生。

1981年以后,石油大幅度跌价,产油国采取调整预算规模、实现经济多样化、鼓励私人投资、积极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改革福利体系和金融体系、积极培养本国职工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地区合作加强,成立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和阿拉伯合作委员会(1989)。其中,海合会包括海湾六国,均为产油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实现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

20世纪80年代,西亚的突出特点是“冷战的对立减弱,阿拉伯世界对阿以冲突的立场更加实际;产油国的经济调整启动;伊斯兰复兴运动进入高潮,西亚的战乱加剧,地区热点增加。

冷战”结束,西亚也发生重大变化。1990年8月,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1991年1~2月,美国率多国部队对伊进行空袭和地面进攻。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遭受了联合国的制裁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

1991年10月,美国主持召开马德里中东和会,会议启动了阿以的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1993年8月,巴以秘密谈判取得重大突破,双方于9月正式签署《奥斯陆协议》。1994年7月,巴自治领导机构开始在加沙和杰里科行使权力。然而,1995年Y.拉宾遇刺和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和平进程基本停滞。2000年,美国主持的巴以领导人戴维营会谈失败,巴建国日期无限期推迟。2000年9月,巴勒斯坦发生第二次起义,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1993年9月13日,美国总统W.J.克林顿主持签署《奥斯陆协议》1993年9月13日,美国总统W.J.克林顿主持签署《奥斯陆协议》

海湾战争后美国在沙特的驻军引起了许多阿拉伯穆斯林的不满,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加强了反美活动。在阿富汗,1996年,伊斯兰组织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北方联盟退居北方。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随即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建立卡尔扎伊政权。但是,塔利班逐渐恢复影响,其对乡村和外省的控制不断加强,美军和北约无法脱身。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随后出现了广泛的反美武装斗争,其中包括残余的复兴党人、“基地”组织和伊拉克本地人,美国陷入了越南式的陷阱

遭撞击后的世贸中心大厦遭撞击后的世贸中心大厦

同时,伊朗在拉夫桑贾尼担任总统期间,开始执行务实的社会经济政策,实力不断上升,地区影响扩大,伊朗核问题成为西亚的新热点在土耳其,繁荣党于1996年成为西亚第一个通过选举上台执政的伊斯兰政党,其所实施的内外政策也是务实的。2002年,具有宗教背景的正义与发展党在大选中一跃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开始执政,土耳其进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发展阶段。海湾战争也促进了西亚国家民主的发展。黎巴嫩和约旦允许一些政党和个人参加市政和议会选举;沙特颁布基本法,它和巴林均成立协商会议;科威特恢复了解散多年的国民会议。

在经济上,一些国家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得力措施实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土耳其。海湾六国则由于油价的上涨而获得新的动力。西亚的地区合作也有新的发展势头。海合会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六国实现签证互免。1997年12月,阿盟成员国决定开始在相互贸易中减少关税,10年内免除关税。1998年1月,阿盟宣布成立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

尽管西亚国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进入21世纪以后,除了以色列、土耳其和海湾国家等少数国家外,阿拉伯非产油国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表面化,包括经济社会改革停滞、社会两极分化、政治体制僵化等,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其内部冲突。在地区形势方面,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开始致力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但阿富汗的局势持续恶化,伊朗核危机延续。全球性经济衰退促成国际能源价格下降,削弱了西亚产油国的影响,欧佩克地位不稳,而西亚地区除海合会以外的地区合作成效不彰。

战后阿拉伯国家孕育的种种问题于2010年底全面爆发,即中东剧变,西方称之为“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国家从全面动荡演变为三大地区热点持续加剧。2010年12月,突尼斯的失业大学生自焚事件迅速演变为大规模的民众示威,进而发展为推翻政府的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很快波及12个西亚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到2012年6月,也门实现政权更迭。运动很快在多数国家结束,但热点国家动荡加剧,形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地区联盟的对决。叙利亚和也门处于持续的内战中。在叙利亚,是政府军对决反对派,政府一方得到黎巴嫩真主党、伊朗特种部队和也门胡塞什叶派武装等什叶派地区力量的援助,以及俄罗斯、伊拉克的外部支持;反对派一方参战力量包括“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武装组织和库尔德武装,并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土耳其、海湾国家、以色列的外部支持,还包括反对派的武装组织。也门是什叶派的胡塞武装与前总统萨利赫的部队对决总统哈迪的部队,前者得到伊朗支持,后者则得到沙特、卡塔尔和美国支持。

叙利亚内战叙利亚内战

中东剧变后,温和伊斯兰势力全面崛起,各国开始了激烈的政治博弈。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政党很快从沉默转为积极参政,在部分阿拉伯国家均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与北非的埃及和突尼斯不同,西亚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政党并没有掌握政权。

这一时期,极端势力大举扩张。2013年4月,原“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宣布成立“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即后来的“伊斯兰国”(IS)。2014年6月,巴格达迪宣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建立“哈里发国”,并在两国攻城略地,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军队,严重威胁到地区和平。在也门等地,“基地”组织也乘机积极活动,扩大势力。

伊拉克、叙利亚的库尔德人在中东剧变中发挥了重大的地缘政治作用。伊拉克北方的库尔德地区举行了独立公投,但因政府和周边国家的反对而未能实现独立。在叙利亚,库尔德人开始建立武装,并首次实现自治。叙利亚、伊拉克的动荡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强烈冲击。大批叙利亚难民进入土耳其、约旦、黎巴嫩,并经由这些国家流入欧洲。来自中东的恐怖主义也成为欧洲的新麻烦。

中东剧变开始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分别开始大力干预热点国家的局势。欧盟和美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对抗巴沙尔,要求后者下台。美国也支持沙特干预也门政局。此外,美国还组建联盟,对“伊斯兰国”进行空中打击。俄罗斯则大力支持巴沙尔,并直接出动海空力量,发动对“伊斯兰国”和反对派的打击。

随着剧变的发生,外部势力在西亚的博弈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首先,美国的传统盟国对美出现疏离。由于美国的能源实现自给并开始出口,对中东油气的依赖下降,双方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出现竞争,奥巴马推动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军进一步引发了亲美产油国的不满。同时,奥巴马政府对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政府十分冷淡。2015年4月,欧洲国家和美国与伊朗就伊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这更加剧了沙特、以色列与美国的矛盾,从而促成了海合会国家和以色列的独立倾向。相比于美国,俄罗斯却积极介入西亚局势,把西亚作为俄美全球博弈的重要棋子。

到2018年中,伊拉克和叙利亚已经从“伊斯兰国”手中收复绝大多数领土,叙利亚的反对派也只控制了个别地区,但库尔德武装依然控制着大片土地,同时叙利亚境内还存在着美国和土耳其的军队。也门内战仍然没有结束的迹象。多数西亚国家的社会经济稳定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调整。

  • 刘易斯 B.现代土耳其的兴起.范中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纳忠.阿拉伯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斯坦福 J S.奥斯曼帝国.许序雅,张忠祥,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