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乌普萨拉,卒于瑞典法罗岛。他出身于路德教派牧师家庭,自幼酷爱戏剧和电影。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戏剧小组和团体活动。1944年离校到赫尔辛堡市立剧院任戏剧导演,并写出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1945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危机》(根据L.菲休原著改编)。此后,相继执导了《开往印度的船》(1947)、《监狱》(又名《魔鬼的宠儿》,1949)、《渴》(1949)等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伯格曼在创作上日趋成熟,逐渐显示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绝大多数影片都是自编自导,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是最典型的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其影片也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例如,《夏夜的微笑》(1955,获第9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诗意幽默奖)、《第七封印》(1957,获第10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金棕榈奖提名)、《野草莓》(1957,获第1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第8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生命的边缘》(1958,获第1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魔术师》(1958,获第24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处女泉》(1960,获第33届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犹在镜中》(1961,获第34届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冬日之光》(1963)、《沉默》(1963,获瑞典电影金甲虫奖最佳导演奖)。
伯格曼在哲学上受存在主义影响,在剧作方法上受现代主义影响,在人性问题上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因而他在20世纪60年代拍摄了一系列室内心理剧,不仅完全摒弃了故事情节、戏剧冲突,而且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悲观绝望情绪,有的影片里人与人甚至完全不能交流,唯一的交流只有性。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假面》(1966)、《耻辱》(1968)、《狼的时刻》(1968)等影片。20世纪70年代,伯格曼继续在影片中表现生与死、人的孤独与疏离等主题,如《呼喊与细语》(1972)、《面对面》(1976)、《秋天奏鸣曲》(1978)等。1977年在慕尼黑拍摄了政治片《蛇蛋》,显示了他一贯的反法西斯立场。1982年拍摄了告别导演生涯的自传体影片《芬妮和亚历山大》,获第56届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由他编剧的《美好意愿》在第45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两项大奖。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了电视电影《萨拉邦德》。
伯格曼对现代电影的贡献在于:第一,他专注于探索人的内心和灵魂、思考道德与宗教的主题;第二,作为哲理电影的先驱,擅长从哲学角度来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的痛苦、死的恐惧、孤独和人与人不能交流等问题,并为表现这些主题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
伯格曼才华横溢,一生拍摄了60多部影片,执导了80多部舞台剧,改变了西方知识分子对电影的偏见,使他们认识到了电影作为艺术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深刻性”价值。1970年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1985年3月7日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