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T.L.萨蒂提出网络层次分析法。是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网络层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确定目标、准则。一个决策的产出可以依据统一的模式进行衡量,即依据收益、机会、成本、风险四个准则(BOCR准则)。②依据目标、准则构建网络。典型ANP网络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控制层或者称为目标、准则层;另一部分是网络层,依据控制层的准则而建立,反映了在相应目标、准则下网内的元素或元素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③构建无权重超矩阵。在每一控制准则下,构建无权重超矩阵,即应用两两比较方法对元素进行两两比较。④构建权重超矩阵。以权重矩阵
乘以无权重超矩阵
得到权重超矩阵:
=
。⑤求得极限超矩阵。在ANP中,要通过求极限超矩阵的方法确定稳定的元素优先权(
表示极限超矩阵,W表示权重超矩阵):
。⑥极限相对优先权的综合。对每一控制准则的极限向量按照各准则(或BOCR准则)权重进行加总,主要是对各可选方案的权重加总。⑦可选方案排序。依据各可选方案的权重值排序。在采用BOCR准则时,可依据不同的成本收益方法(如BO/CR,或B+O-C-R)计算每个方案的成本收益,并进行排序。⑧敏感性分析。调整准则权重,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
网络层次分析法可应用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规划计划等专业领域,其中涉及的计算一般都比较复杂,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相应的软件。其中,超级决策软件已成功地将ANP的计算程序化,使得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更为普遍和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