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现代文学 . 现代散文 . 【散文家】

巴金

/Ba Jin/
条目作者李玲撰胡安定修订
条目作者李玲撰

李玲撰

胡安定修订

胡安定修订

最后更新 2024-05-28
浏览 1305
最后更新 2024-05-28
浏览 130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904-11-25~2005-10-17)

中国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巴金、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


英文名称
Ba Jin
原名
李尧棠
芾甘
笔名
巴金、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
出生日期
1904-11-25
去世日期
2005-10-17
出生地点
成都
去世地点
上海
代表作品
《爱情的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

生于成都,卒于上海。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

巴金出身于一个官宦大家庭中,父母早逝。童年深受母亲正直、仁爱的人生态度影响,在与仆人、轿夫等下人的接触中,初步了解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同时对封建专制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憎恨。

巴金

  五四运动爆发后,巴金接受了科学与民主思想,也从P.A.克鲁泡特金《告少年》、廖抗夫(又译L.坎普夫)《夜未央》和爱玛·高德曼的文章中,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其间参加学生运动,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1922年7月、11月发表他最早的新诗《被虐待者的哭声》和散文《可爱的人》。1923年5月到上海、南京,考入南洋中学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夏,中学毕业后在上海养病,并参加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活动。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面包略取》等无政府主义著作,并发表了一系列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文章。

1927年2月,巴金到法国留学。年轻的巴金最初的志向是献身社会革命事业,但政治活动的失败、理想的失落使巴金陷入极度痛苦与矛盾中。1928年写下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塑造了杜大心这个反抗专制恐怖制度的个人英雄形象,对不公平的旧制度发出愤怒控诉。

青年时期的巴金(1927)青年时期的巴金(1927)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非常丰富,1930年之后数年间,巴金进入创作高峰期,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篇小说。这些小说多描写在军阀统治下,“一群青年的性格,活动与死亡”(《〈爱情的三部曲〉总序》)。其中,《爱情的三部曲》是作者当时最喜爱的作品。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反映矿工苦难与斗争的中篇小说《砂丁》和《萌芽》(后改名《雪》)。

1931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家》(最初题为《激流》)是巴金的代表作。作者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写一部旧家庭的历史”“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巴金《关于〈家〉——十版改订本代序》)写了6章之后,因挚爱的长兄自杀,巴金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反抗情绪,集中向旧家庭发泄,虚构了一桩桩血案,更加义无反顾地攻击专制制度。《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致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有了初步的觉醒,但他却无力摆脱旧家族、旧礼教的“十字架”,采取“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的人生哲学,结果不仅毁灭了自己,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伤害。其他还有不少女性形象,如梅、瑞珏和鸣凤,是从外表到内心都具有爱和美特质的青年女性,都为封建制度所毁灭。

巴金

  从1929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巴金还创作了《春天里的秋天》等中篇小说,以及《复仇》《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童话集《长生塔》。他的短篇小说,有的取材异域,热情宣泄,极具浪漫色彩;有的取材国内动荡生活,有很强的现实性。

巴金早在1927年旅法途中,就写成了第一部散文集《海行杂记》,随后又陆续写有《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等集子。他的散文包括随笔、游记、杂文、小品、回忆录、书信等,较多的是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思想,说明自己创作的动机和经过;另一类是以游记形式勾勒社会众生相,抒发自己的感触。

巴金的编辑生涯与写作生涯始终紧密相连,30年代前期,他与郑振铎、靳以等人合作,参加《文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在上海又与靳以合编《文季月刊》,并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编辑各种丛书,其中对新文学最有贡献的就是《文学丛刊》丛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与茅盾主编《呐喊》(战前《文学》《中流》《文季》《译文》4种文学刊物的合刊,后改名《烽火》),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1938年3月,巴金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各地,为抗战服务。

  1938~1943年,巴金写了小说《火》三部曲(又名《抗战三部曲》),鼓励人们不要为一时的逆流所动摇。同时期,巴金在孤岛上海写完了《家》的续篇《春》《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写作。贯串《春》与《秋》两部小说的主线是淑英与淑华在觉慧影响下的觉醒与成长,作品增添了健康、明朗的色彩。

巴金《寒夜》手稿巴金《寒夜》手稿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又一高峰期,他着重描写善良无辜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中篇小说《憩园》通过一位作家重归故土,寄居憩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一座园子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抨击腐朽的寄生生活和长宜子孙的封建意识,贯注着温厚的人道情怀,回旋着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艺术成就较高。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写出了蝼蚁一般生存的人们,无奈的呻吟、挣扎和死亡。长篇小说《寒夜》把社会批判与人性探索相结合。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夫妇在经受了战争与艰辛生活的煎熬之后,已经没有了大学时代的理想与勇气。社会的不公、疾病的压迫、婆媳的矛盾,使他们陷入无休止的琐屑冲突与精神折磨中,终至家破人亡。作品对汪文宣、曾树生、汪母的人性探索都较有深度,成为巴金又一部重要作品。

  巴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集有《控诉》《静夜的悲剧》等。

50年代巴金两次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写有通讯报告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和小说集《英雄的故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特写,赞美社会主义祖国。巴金还多次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出访,用优美的散文记录了他的真实感受和见闻。主要有《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富士山和樱花》等。

1949年9月,巴金(左一)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949年9月,巴金(左一)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迫害,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重译了I.S.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并着手翻译A.I.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1976年以后,巴金主要的作品是1978~1986年间创作的随笔《随想录》。《随想录》共收随笔150篇,编为5集,共计42万字。他推心置腹地与读者交流自己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沉思索,并坦率诚恳地进行自我解剖,显示出作家正直而光明磊落的品格。其中的《怀念萧珊》写得自然朴素、真挚感人,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他在90岁时又出版了思想随笔集《再思录》。

  巴金曾主编《上海文学》和《文艺月报》,并从1957年起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1984年12月至2005年10月去世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12月,巴金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为文学馆捐赠巨款,捐献书刊、手稿、照片等物品。

  巴金在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写下约500万字的著作。他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1958~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2000年出版第2版。巴金还热心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译有几十部外国作家作品。1997年《巴金译文集》10卷出版。

《巴金选集》英译本封面《巴金选集》英译本封面

  他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8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5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

对于巴金作品的评论始于20年代末《灭亡》问世后不久。50年代,王瑶的《论巴金小说》和杨风的《巴金论》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文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的作品被批判和否定。1978年以后,巴金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1988年8月泉州黎明大学创办了全国首家巴金研究所和《巴金研究》季刊。涌现了大量有分量的巴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 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汪应果.巴金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 艾晓明.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 山口守,坂井洋史.巴金的世界:两个日本人论巴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