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后多次会试落第,遂专心讲学著述。因景仰西汉伏胜之治《尚书》,署所居“师伏堂”,人称“师伏先生”。讲学之余,关心国事,倾向变法。适逢陈宝箴在湖南试行新政,在熊希龄等人邀请下,在南学会主讲学术。讲学贯穿汉宋,融合中西,沟通时事,影响颇深。戊戌政变后,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皮锡瑞被弹劾“离经畔道,于康有为之说心悦诚服”,遭驱逐离职,革除科名,由地方官严加管束。此后皮锡瑞仍长期从事教学,历任湖南高等师范馆、中路师范学堂、长沙府中学堂讲席,曾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著书以老。所撰百余卷,计数十万言。
皮锡瑞博通群经,精研义理,主张解经实事求是,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廖平视其为近世经师第一人。所著《经学历史》被视为经学入门之作;《经学通论》,胪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于今文经学,造旨尤深;《今文尚书考证》《尚书大传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平义》为治今文尚书的经典。另有《郑志疏证》《郑记考证》《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著作。
工于诗,而于骈文尤多贡献。所著《师伏堂集》收骈文4卷、诗6卷、咏史1卷、词1卷,刊于光绪三十年,多青年时期作品,另有40余篇骈散文。又有笔记1卷,《自课文》3卷与骈文等合刊为《师伏堂遗书》。在文体上,主张师法魏晋,恢复骈散不分之文,他的说经文、游记、序跋等都擅长打破骈散之界,多用四言,句式整齐但不求对偶,以骈散融合,精炼雅洁为特色。如《游空灵峡记》融汇骈文形式整饬的优点及散文灵活简洁的长处,骈散交融。文风气清体洁,疏朗畅达,气韵生动,婉转流丽,意味隽永。
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儒林传》、皮名振《皮鹿门年谱》、皮名举《皮鹿门先生传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