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三国两晋散文(三国两晋文) . 【文学家】

陶渊明

/Tao Yuanming/
条目作者傅刚

傅刚

最后更新 2023-07-18
浏览 1783
最后更新 2023-07-18
浏览 178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365~427)

中国东晋末宋初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英文名称
Tao Yuanming
元亮
五柳先生
又名
陶潜
籍贯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
出生日期
365
去世日期
427
代表作品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陶渊明少年生活贫困,但家庭教育良好。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入仕为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不久即解职归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未到任。

陶渊明出生地——江西九江柴桑荆岭街陶渊明出生地——江西九江柴桑荆岭街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图谋篡晋。陶渊明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在隆安五年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表达了他归隐的想法。同年冬,因母亲孟氏病卒,遂归浔阳居丧。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陶渊明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405),转入刘敬宣幕为建威参军。是年八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关于这次辞官的原因,《宋书》本传记载说,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陶渊明,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当日即解印绶辞职归里。作《归去来兮辞》,说是“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趁“迷途其未远”,归耕田园。归田后作《归园田居》5首,写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陶渊明此次归隐,再也没有出仕,虽然心情如他所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但他却能坚定隐居的决心。归隐后的前几年,生活较为安适,但在义熙四年(408)六月遭火灾后家境逐渐衰落。两年后,陶渊明移居南村,作有《移居》2首。隐居后陶渊明性情颇为恬淡,有时自己耕种土地,所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与他往来的文人也有不少,如当时也隐居于柴桑的周续之、刘遗民等,他们在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时人称他们为“浔阳三隐”。陶渊明还与庐山名僧慧远相往还。

晚年愈加贫困,却不愿出仕。义熙十四年,朝廷征召为著作郎,不就。刘裕纂晋建立宋朝,陶渊明更厌倦了政治,此时所写《述酒》诗,隐晦地表达了对新朝的态度。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往见陶渊明,劝他出仕,又馈以粱肉,陶渊明麾而去之。元嘉四年,陶渊明病情加剧,作《拟挽歌诗》3首,其第3首末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达了他对死亡的平静态度。又作一篇《自祭文》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同年十一月,陶渊明病卒,年六十三,或说七十二、五十六、五十二。死后被朋友私谥为“靖节先生”。好友颜延之写的一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最重要资料。其事迹见《宋书》《晋书》和《南史》。

陶渊明熟习儒家经典,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表明了他的儒学渊源。《命子》诗中完全反映对孔子的敬慕,其中一章说:“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名与字则都取自《礼记·曲礼》。又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师圣人之遗书”,清楚地表明了其思想基础。陶渊明早期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的态度,及对生活肯定的精神,都是儒家传统。不过,陶渊明不像汉儒那样拘泥、局促,明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东晋以后,玄风弥漫,士人无不以清谈为务,玄学思想影响深远,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都很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不过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名士不同,陶渊明并不沉溺于庄老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他作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在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上,陶渊明完全采取纯任自然的态度。生死是魏晋时期讨论的中心问题,当时的名士无不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但陶渊明明确表示应该委运任化。他认为汉末以来的及时行乐和立功扬名以求不朽的思想,都只能让人焦灼不安,“甚念伤吾生”,他认为人应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在对生活的态度上,陶渊明也一任自然,无复多虑,《桃花源诗》描绘其理想生活是“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在《五柳先生传》中,声称自己“读书不求甚解”,这些都是其纯任自然个性的表露。当他看到自己五个儿子均不成器,也只是叹息一声:“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责子》)人与自然和与社会的冲突,在陶渊明诗文中完全达到了和谐,因此说他是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没有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田园诗写作上。以田园题材入诗,是陶渊明对诗歌写作的贡献。田园的审美特质与山水不同,山水有重岩叠嶂、飞瀑流泉,风景奇异,变化多端。而田园平淡无奇,自然静穆。陶渊明发现并欣赏这种自然之美,这与当时的士大夫全力关注山水迥异其趣。出现在陶诗中的田园风光,是草屋、榆柳、桃李、蓬麻豆麦、村墟炊烟和鸡鸣狗吠,在他看来,都是亲切感人、富于美感的事物。此外,农村中独有的和谐自然的亲情,也让他感慨不已。当然,这些描绘,都是与他视作“樊笼”的官场相对立的。陶渊明田园诗最大的特点还在于他亲身参加劳动,劳动中的苦辛和喜悦都如实地记录在诗歌里。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很高兴地写出自己初次参加劳动却拙于农事的情形,虽然如此,发自内心的愉悦却非常真诚。随着劳动生活的深入,他对农耕有了更深的体会。《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有对农业劳动重要性的认识,有对农事苦辛的体会和由此生发出的对农民的同情,但更重要地写出了诗人对“庶无异患干”的欣慰。这是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居者的独特体验。陶渊明是第一个将农事题材引入诗歌领域的诗人,也是第一个发现了田园风光美的诗人,他的这种题材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在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欧阳中石《录陶渊明诗草书》欧阳中石《录陶渊明诗草书》

除田园题材以外,陶渊明也有咏怀、咏史、朋友赠答、行役、哲理等题材。如《杂诗》12首、《饮酒》20首、《读山海经》13首、《形影神》等,表达他对时事的感慨,对自己往昔空怀壮志的不平静心态。严格地说,这些诗歌仍然与他的田园生活相关联。他在《杂诗》其二中写道:“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这首诗表达他对时局的忧愤之情以及自己有志不获骋的悲凄之感。

诗人在很短的为官期间写了一些行役诗,表达对宦游的厌倦和对田园的思念。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2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为宦期间对归隐的向往,他说:“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又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赠答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诗题,陶渊明也写有不少,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和亲人深厚的友谊,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和郭主簿》《与殷晋安别》《赠羊长史》等。诗人或写友情,或写自己归田的感受,或抒发感慨,都发于肺腑,流纯至之情,如“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答庞主簿》)、“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

哲理诗也是陶诗的一个特色。他的诗不像玄言诗那样充满了玄理,而是温润感人,有如家常。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等,述说他对人生的体会,亲切和悦,意味深远。

陶诗的艺术成就可以用“自然”“平淡”来概括,这与陶渊明的人格和审美理想是紧密相关的。天然纯朴的审美理想、正直率真的人格和田园题材的选择,构成了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陶渊明在对田园景物的描写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这与整个时代的“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不同。他善于在不经意中勾划出事物的形态。比如“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重云蔽白日,闲雨微纷纷”(《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等,笔致轻闲而意态丰满,田园景物的形象自然真切,韵味无穷。杜甫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遣兴五首》),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惠洪《冷斋夜话》引),大诗人的读诗经验说明了陶诗的艺术特点。

与白描的景物描写相符,陶诗语言平淡、质朴,在他诗中很难找到惊人之语,而是质朴如田家口语。如《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语言朴素无华,与生活口语极为接近,但读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这又是与口语的区别。

陶诗的平淡自然,还表现在不重诗歌的发端和警句,这也与时代风尚不同。他常常于不经意的平淡中推出诗篇。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饮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乞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这些开端极为平淡,却是陶诗的重要特点。陶诗也不求警语秀句,只是以篇章的完整、意境的浑成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便是诗人参加劳动后的实录,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题其一)后的喜悦心情。诗歌平实叙来,不造景,也不造情,虽无名章迥句,但人与生活浑然一体,构成了优美完整的境界。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其成就不下于诗歌。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

《五柳先生传》只有120多字的正文和40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晋书·陶潜传》曰:“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为陶渊明首创。《五柳先生传》以极其简洁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采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虽未必是严谨的评论,但此文之高妙实是难以伦比的。

元代赵孟頫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局部)元代赵孟頫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局部)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一个偶然性的契机;一个尽善尽美的世外仙界;只能偶一敞开而不可重复,更不可有意寻到。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那里生活着的是一群避难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但在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而是一片躬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他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仍然是十分可贵的。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在南朝时并没有被充分认识,晋末宋初的文人很少提及他。沈约在齐代写作的《宋书》是将他置入《隐逸传》,但对其诗歌成就不加评论。直到萧梁时,钟嵘《诗品》才对他有较高评价,说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但因“世叹其质直”而置于中品。萧统是第一个充分认识陶渊明艺术成就的人,他不但亲自为陶渊明编集、写序,还为其作传一篇。其编《文选》,收录陶渊明诗8首,文1篇。《陶渊明集序》对陶渊明的艺术成就评价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至于唐代,陶渊明诗歌价值逐渐被发现,受到极大的推崇。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表示了对陶渊明的尊崇。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是在陶诗的影响下产生的。至于宋代,陶渊明的地位更加提高,苏轼曾专作《和陶诗》109首。同时,宋人开始对陶渊明展开研究,有人替陶渊明作年谱,研究陶渊明的生平。从此以后,陶渊明地位愈来愈高,他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价值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识。


陶渊明墓陶渊明墓

陶渊明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是为七卷本。北齐阳休之又据以编成十卷本,此二本皆佚,今传宋本有汲古阁旧藏宋刻本、苏写本(绍兴本)、曾集本,及元李公焕刻本等。注释本有清陶澍《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陶渊明集》、龚斌《陶渊明集校笺》、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等。                                             

  • 陶渊明.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