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是一种民间文学,以三七杂言句式或五言四句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简洁精练、合辙押韵、讽喻戏谑、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等文学特点。民谣也是舆论的一种表现形态,它讽喻时事、抨击时政、一针见血、痛快淋漓;它唤起怨恨、动员抗争、质朴自然而又诙谐风趣、机智幽默。从内容上,民谣可分为风谣和谶谣两类。风谣大多数是对时事政治与人物的抨击,称为怨谣;也有少数是对时事政治与人物的颂赞,称为颂谣。谶谣是对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的发展结果或者政治、军事等重要人物命运的预示。
民谣与民歌不同。区分“歌”与“谣”始于《诗经》,《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诗故训传》指出“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汉代的《韩诗·章句》则进一步指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即能唱的歌谣为民歌,只诵不唱的为民谣。民谣与民谚也有不同,民谣是一种韵文形式的舆论表达形态,反映了民生、民情、民心、民意、民怨;而民谚虽然也是韵文,但表达的是人民的生活经验。
民谣关乎世风人心,传达百姓情绪,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民谣。有“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的说法。自周代起,各朝各代都有采风制度,设有专门搜集民间歌谣的采诗官或采风官。《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巡守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尚书·夏书·胤征》有“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遒人就是帝王派出去了解情况的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