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宦官集团专权,以士大夫为首的士人群体议论时政,臧否人物,以言论上达的方式,对政事进行了一定的干预。这种干预反映了不同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宦官集团对士林的报复和镇压,引起党锢之祸。由于士林舆论被压制,对政治的讨论逐渐转变为对人物品格、外貌、言行举止的议论,清议渐渐被清谈取代。中国古代社会里,清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舆论形式,东汉之后的诸多时期,都出现过文人集团以言论干预朝政的现象。清议更多发生在政治黑暗、朝纲不振的时代,距离政权核心较远的中下层官僚和士人群体,只能借助言论表达政治诉求。一些古代政治制度保障了清议的存在。而以书院和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机构培养的大量知识分子是发起清议的主要群体,由于他们远离统治集团核心,言论表达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干预权力。而且,清议更多以道德标准来臧否政治人物,着眼于他们的道德操守而相对忽略政治能力及成就,并不能有效参与政治,甚至还形成反作用力,陷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而导致朝廷行政能力的削弱。总之,清议对传统政治制度有一定批判作用,也给政治体制的不足带来了一定的纠察和补救,但囿于专制体制的压迫和自身的不足,它在裨补时阙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限。
首页
[{"ID":42420,"Name":"文学"},{"ID":45060,"Name":"传播学"},{"ID":45377,"Name":"舆论"},{"ID":45379,"Name":"【舆论历史】"},{"ID":45385,"Name":"清议 "}]
. 文学 . 传播学 . 舆论 . 【舆论历史】 . 清议 清议
/political criticism by scholars/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71次
中国东汉末年兴起的一种舆论形式。原意是公正的舆论。
- 英文名称
- political criticism by scholars
- 所属学科
- 传播学
扩展阅读
- 刘军.东林党议与中国古代清议传统.北方论丛,2009,(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