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出版学 . 印刷 . 【印刷工艺和设备】 . 活字版印刷

活字版印刷

/movable type printing; letterpress printing/
条目作者张树栋罗树宝
条目作者张树栋

张树栋

罗树宝

罗树宝

最后更新 2023-05-22
浏览 293
最后更新 2023-05-22
浏览 29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用由一定体型的单个字符组成的印版施印的印刷方式。活字版一般由字符活字、版面装饰材料和填空材料组成。

英文名称
movable type printing; letterpress printing
所属学科
出版学

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版印刷术。其活字用胶泥制成,“火烧令坚”,按韵存放。排版时用一铁版,上布松脂蜡、纸灰等混合物,置铁范,依次密布活字。排完一版后,加热铁板使松脂蜡等熔化,覆平板压字面使活字牢固,版面平整,即可用于印刷。印后,再用火加热,取下活字,贮存原处,以备复用。这一发明包括活字制作、存放、排版、拆版、还字等完整的工艺。毕昇的发明,使书籍印刷效率大大提高,在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89年5月于甘肃武威出土的12世纪中期的西夏文活字版印品《维摩诘所说经》及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相关实物,均为毕昇活字版印刷的实证。1993年,宁夏贺兰县一古塔中,发现9册蝴蝶装西夏文木活字版印本《吉祥皆至口和本续》,证明12世纪后期木活字已被广泛使用。13世纪初,古代维吾尔人用回鹘文木活字印书,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字母活字。现存活字实物近千枚。

图1 木活字(中国文字博物馆藏)图1 木活字(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图2 元代回鹘文木活字图2 元代回鹘文木活字

元大德元年(1297),时任旌德县尹的王祯,设计了完整的木活字版印刷工艺,包括活字制作、排版方法、轮转排字盘、按韵存放活字等,并撰写《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成为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元大德二年,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大德旌德县志》。据王祯《农书》记载,在他之前有人曾用锡制活字,这是金属活字的开端。到了明代,铜活字版大兴,今存铜活字版印本百余种,印刷地区有常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等,以无锡锡山华氏和安氏最著名。

图3 王祯盘(复制品,中国文字博物馆藏)图3 王祯盘(复制品,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无锡华燧的会通馆,于明弘治三年(1490)印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150卷。据记载,华燧的铜活字本约15种。无锡安国的铜活字印本也有十几种,以方志最为著名,如《吴中水利通志》《东光县志》等。

金属活字版印刷的关键技术是印墨。早在宋代,就开始用铜版印刷钱币和广告,证明当时已解决了金属版的印墨技术。明代的铜活字印本墨色证明当时已有精良的金属版用墨,这种墨应为油性墨。

进入清代后,活字应用更广,泥、木、铜制的活字皆有。最著名的是皇家出版机构武英殿的铜活字和木活字印刷。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武英殿开始刻制铜活字大小各一副约10万枚。到雍正四年(1726),排印完成了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共64部,每部10040卷,装5020册。这样大部头的铜活字本百科全书,为中国印刷史上的创举。

图4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清乾隆年版)图4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清乾隆年版)

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在四库全书馆副总裁金简主持下,武英殿又进行了一次木活字版印刷。经过3年工作,共刻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万枚,排印出大部头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几乎包括了经、史、子、集各个门类。乾隆四十二年(1777),金简编《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用木活字排印出版。此书全面介绍了武英殿的木活字排版印刷工艺,也可以作为朝廷颁布的活字版标准,是活字版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中国活字版技术于13世纪初传到朝鲜半岛,明万历二十年(1592),又由朝鲜传至日本,以后又沿着丝绸之路传至西方。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在吸收中国活字技术的基础上,首创铅合金活字印刷术,并印成铅活字 本《四十二行圣经》。此后,这一技术很快得到发展,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19世纪初,西方铅活字凸版印刷术传入中国。

图5 谷登堡印制《四十二行圣经》图5 谷登堡印制《四十二行圣经》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