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化 . 人际知觉 .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条目作者佐斌

佐斌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74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74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人们根据性别、年龄、种族或职业等社会分类线索形成的对人或群体概括的、固定的看法。

英文名称
stereotype
提出者
W.李普曼
提出时间
1922
所属学科
心理学

由美国专栏作家W.李普曼于1922年提出。李普曼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他人的图像,是对现实群体的一种内部的精神表征;这些图像或表征往往是不准确的、非理性的、刻板固执的态度,但它们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随着对态度研究的重视而兴起,主要关注对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的测量与描述。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刻板印象研究从内容向信息加工转移,集中探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影响后续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由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的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

随着刻板印象研究的持续深入,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区分刻板印象的内隐无意识层面和外显意识层面,内隐刻板印象的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研究,开展了对刻板印象激活、刻板印象威胁、反刻板印象及其内部加工机制的探索。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也为刻板印象的生理与脑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社会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多种多样,心理学研究中的刻板印象主要涉及7种形态:①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性和女性在外貌、行为及人格特质方面的刻板印象。②年龄刻板印象。是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刻板印象。③国民刻板印象。是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的刻板印象。④种族刻板印象。是对不同种族或族群的刻板印象。⑤地域刻板印象。是对来自不同地域人群的刻板印象。⑥职业刻板印象。是对不同职业群体的刻板印象。⑦阶层刻板印象。是对身处不同阶层人群的刻板印象。

从内容结构上看,刻板印象包含热情和能力两个内容维度。以热情和能力为基础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是刻板印象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SCM模型提出了刻板印象的4个假设,包括热情(如友好、善良、温暖和真诚等)和能力(如胜任、聪明、才能和高效等)决定了外群体印象;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群体地位可以预测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中普遍存在着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SCM模型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得到一定验证,显示出较好的跨文化一致性和群际关系预测性。受SCM模型启发,欧洲心理学家对刻板印象结构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采用与热情和能力内涵一致的共享性和能动性来命名刻板印象的两个维度,并构建了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中国心理学者也重视刻板印象,除开展了性别刻板印象等实证研究外,还对刻板印象激活、反性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以及热情与能力两维度之间的关系,如晕轮效应、补偿效应和热情优先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传统研究以及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理解人的社会性偏向的基础。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是社会性偏向3个紧密关联的部分,刻板印象属于社会认知偏向,偏见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对评价对象的情感反应偏向,而歧视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行为偏向。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