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罗是卢鹿的变音,唐宋时期即出现卢鹿的记载,所指为分布在今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昆明东川区等地金沙江南北两岸的部落。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云:“罗罗即乌蛮也……自顺元、曲靖、乌蒙、乌撒、越嶲,皆此类也。”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在今四川西昌周边地区及大凉山一带设置罗罗斯宣慰司,罗罗之名在汉文史籍中使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罗落、落落、鹿鲁、鹿鹿、罗婺、倮罗、白罗罗、黑罗罗等众多不同称谓。《皇清职贡图》中描绘出各种猡猡或猓猡的男女人物形象。诸本《百苗图》也常见贵州的黑猓猡、猓猡女官、白猓猡。在这些记载中,罗罗、倮罗等称谓往往使用反犬旁,带有民族歧视的性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彝族成为统一的族称,罗罗在文献中才逐渐消失。
关于罗罗称呼的来源,一说认为是他称,一说认为是自称。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彝族仍有一部分自称罗罗,或自称诺苏、纳苏、尼苏。罗罗是罗的叠称,意为虎人或虎族,因此罗罗的自称与虎崇拜有关。《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云:“罗罗即乌蛮也……年老往往化为虎云。”当代,云南等地的彝族巫师坚信死者经过火化,其灵魂可变为虎,一些地区的彝族仍在家中供奉称为罗摩的祖先画像,罗摩意即母虎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