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现代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 〔现代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流派〕 .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structural Marxism/
条目作者周凡

周凡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3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3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20世纪60年代活跃在法国思想舞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英文名称
structural Marxism
主要代表人物
L.阿尔都塞、L.赛巴格、M.戈德利耶、N.普兰查斯
所属学科
哲学

理论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L.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他们一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自G.卢卡奇以来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人道主义化的理论传统,针锋相对地主张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人道主义的彻底决裂,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西方学界产生重大影响。阿尔都塞与青年人类学家L.赛巴格、M.戈德利耶等人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引入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阐释,从而产生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的学生N.普兰查斯建构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由阿尔都塞学派演变而来的、以法国哲学家G.拉比卡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的崛起,也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风靡西方及拉美地区,盛极一时。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这一思潮由盛转衰,到70年代中后期,这一流派就基本上解体了。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是:①对人道主义持批判立场。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重视青年马克思的著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做法相反,阿尔都塞用“认识论的断裂”来划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重视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认为此时的马克思思想是科学的,而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看作是非科学性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相对立的观点,并引入多元决定的思想来反对青年马克思的“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②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重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本观点,深入剖析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人的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三者的联系,深化了对现实和主体问题的思考。③注重结构分析方法,强调结构(共时性)比历史(历时性)更重要,重视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转换。轻视经验,重视理论,强调理论实践才是通往科学认识的正确道路。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赞扬者认为他们为马克思主义“闯出了一条新路”,破除了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批评者认为阿尔都塞等人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甚至是日益精巧地伪造马克思主义”。英国哲学家E.P.汤普森把阿尔都塞的学说称为“理论范式上的斯大林主义”,波兰哲学家A.沙夫用“只有客观的结构关系而没有人的关系的社会图式”来概括“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

  • 沙夫 A.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李绍明,袁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 阿尔都塞 L.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