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撒刀也称阿昌刀,主要生产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阿昌族户撒刀与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保安族的保安腰刀并称为中国三大民族刀具。
据史料记载,1441~1449年,明朝“三征麓川”时,为保证兵器供应,选择地势隐蔽的户撒地区修理制作兵器,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云南德宏户撒阿昌族地区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户撒阿昌族工匠不断吸收冶铁制作兵器技术,打制刀具的技术益见精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阿昌刀工艺独特,技艺精湛。阿昌刀具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刀面要正,刀口要平整。刀具的刀壳和刀把多数由楠木加工而成,也有用铜、银打造的。刀壳的纹路图案造型都是以点和线为主,点的大小变化多样,排列疏密有序。刀身多采用坚韧耐劳的弹簧钢板和红钢材质制成。刀身以月亮为原型,其刀头为月牙头。户撒刀种类繁多,有长刀(背刀)、小刀(小尖刀)、砍刀、藏刀、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长刀(背刀)、小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
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的延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产品远销中国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地区。2006年,阿昌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户撒刀王”项老赛入选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代表。但是,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