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746385(2020)。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但也有极少数畲族使用接近瑶族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无文字,通用汉字。崇拜祖先,流传盘瓠传说。民间还有多神崇拜,也有信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
中国少数民族。
人口746385(2020)。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但也有极少数畲族使用接近瑶族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无文字,通用汉字。崇拜祖先,流传盘瓠传说。民间还有多神崇拜,也有信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畲族与瑶族有密切渊源关系,都是汉晋时期见于史载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后裔。此外,也有学者主张畲族为古代百越后裔。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关于畲族形成的大致年代,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在唐宋时期,早在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南宋末期,出现了“畲民”名称,元以后,这一名称基本固定下来,标志着畲族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已基本形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曾多次联合起义,反抗历代统治者的压迫。近代以来,畲族人民又掀起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时期,畲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当家做主的权利,1984年在浙江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1953~1993年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等省的25个市县成立了36个民族乡。
畲族世居山区,因各处土地资源多寡不一,故村落也大小不等。小型聚落只有三五户,大的村寨多至百十来户。村寨一般具有血缘和地缘二重性。各血缘集团在村寨内形成“祠堂”和“房”的组织。同姓同族多属于一个祠堂,设族长一人,负责处理族内纠纷、主持公共事务以及祭祖的活动。祠堂之下有“房”,由父系血缘关系更近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同“房”的人一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不但有守望相助的义务关系,还有在婚丧、建房等各类重大事项上互相帮扶的义务。
畲族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在家庭中,男性家长的地位相对较高,但妇女和男性一样拥有家庭财产继承权。在招婿上门的家庭中,不仅孩子从母姓,而且丈夫也改从妻家姓氏。畲族青年婚前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但畲族农村中比较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畲族的传统服饰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尤其是妇女的服饰。一般喜尚蓝色,男子短衫阔袖,不裹巾戴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下身多穿短裙。进入现代社会,男子和年轻女性服饰变化较大,如年轻女性头饰比过去简单,四季多穿长裤,很少打绑腿和跣足;中老年女性服饰变化相对比较少,除了布料基本从市场采购、日常多以裤代裙之外,其余的装饰大多保留。
畲族曾行火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普遍改行土葬。丧葬仪礼与当地的汉族大致相同,程序有报丧、戴孝、大敛、小敛、择日、送葬、卜葬、祭奠、扫墓等。
畲族人民爱唱山歌,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山歌,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其中有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有表现爱情、歌颂劳动与生活的“杂歌”,有取材于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的神话故事和本民族民间传说的“小说歌”。这些歌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的体育运动形式。
畲族既有与周围汉族大致相同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又保留有本民族特有的节日,如二月二的会亲节、三月三的乌饭节、农历四月的分龙节、元帅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