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132299(202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等地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少数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霍城县。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清代曾用满文,民国以后普遍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蒙古文和哈萨克文。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喇嘛教。
中国少数民族。
人口132299(202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等地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少数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霍城县。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清代曾用满文,民国以后普遍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蒙古文和哈萨克文。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喇嘛教。
17世纪中叶以前,达斡尔人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吉雅河)河谷与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的达斡尔族被迫内迁。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一部分人徙居呼伦贝尔、爱辉,以至远徙新疆塔城。
关于达斡尔族的来源,主要包含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取其11寨,以后相继征服自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以东全部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原属明朝奴儿干都司各卫所全改属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当时达斡尔有的根据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有的根据贡物特点被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有的与鄂温克等民族一同被泛称为索伦部(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民族)。至清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195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建立了10个民族乡(镇)。
达斡尔族传统服饰,男装以皮衣为主,冬季穿绒毛厚的狗皮袍和带毛皮裤,下摆前后开衩,又轻又暖。春秋季穿狗皮衣,厚实、挡风。夏天穿光板皮衣、皮裤。普遍戴狗头皮帽子,喜欢扎腰带,佩挂烟具和火镰。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达斡尔族在先前的游牧时代,以牛羊肉为主食,喜欢吃奶制品,如奶皮子、奶干、黄油。同时也吃猎获的野猪、野兔、野鸡、鹿等。达斡尔族定居后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副食以白菜为主,吃法比较特别,喜欢把白菜磨碎末,放入蒜泥、辣椒末、适量的盐,味道清香可口。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的传统婚俗类型有指腹为婚、娃娃婚、童养媳婚、入赘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达斡尔族的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实行一夫一妻制。
节日有阿涅节、抹灰节、洁身祭、二月二、依尔登、斡米南、库木勒玛日拜、药泉会、端午节、敖包沃贝、千灯节、腊八节等。其中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叙事诗“鸟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达斡尔族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围绕篝火集体跳舞的传统习惯,俗称为“路日给勒”(鲁日歌乐)。传统民间乐器为木库连。达斡尔族传统运动为曲棍球,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