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出壳龟鳖苗暂养、稚龟鳖培养和幼龟鳖培养阶段。
爬行类苗种培养
在人工可控环境条件下,将乌龟、鳄龟、中华鳖等龟鳖目从刚孵出的龟鳖苗培养成供食用或观赏用商品龟鳖养殖放养的龟鳖种的过程。
- 英文名称
- reptile seed culture
- 所属学科
- 渔业
刚出壳的爬行动物羊膜未能脱落,同时还有像豌豆粒大的卵黄尚未被吸收,体质十分娇嫩,易受到病菌的侵害,因此在转入培育池前最好经过暂养阶段,待卵黄吸收完羊膜自然脱落后再放养,以提高其养殖成活率。暂养多采用光滑的陶瓷或塑料器具,水深1~2厘米,放入一定数量的新鲜水草。经常换水。一般情况下经过1~3天的暂养,脐带完全收缩。为使稚龟鳖下池后能尽快摄食,暂养期间投喂开口饵料进行驯食。
稚龟鳖培养阶段大多为从仔龟开食暂养规格到50克以下的培养过程。当年孵化获得、经暂养过的苗种,可在室内水泥池、水族箱、露天水泥池或土池中进行培育,其放养密度视培育方式、换水条件、保温条件及饲养水平等而定,大致需要经过2~3个月的精饲养然后进入越冬。水生爬行类一般采用水泥池继续培养,面积20~50平方米,水深40~45厘米。池中放置水草,设置饲料台,斜度30º左右。用生石灰150~200克/米3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10克/米3彻底消毒池子。5~7天后注水、肥水,透明度保持在20~30厘米。放养前需用15~20克/米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大多数陆生爬行类则在建池时构筑一定面积的小岛,设置30~50厘米厚沙土和龟窝,堆放石块和栽种植物,以供遮阳、栖息,攀树觅食。
投喂的饲料有“红虫”、摇蚊幼虫、小虾、蝇蛆、蚯蚓等活饵料,熟鸡蛋、鱼虾、螺蚬、河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商品饲料。严格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点的“四定”原则,所投的量视气候状况和摄食强度调整,以控制在2小时内为准。每天排污、清除残饵,适时加注或更换新水。7~10天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米3。
幼体培养阶段大多为50克稚苗养至250克左右的过程。中华草龟幼龟的规格则为100克左右。因爬行类有冬眠习性,因此幼体培育阶段大多经历越冬冬眠,头和四肢都会收缩进入壳内,双眼紧闭。越冬期间要注意温度变化波动不宜过大。
冬眠苏醒后需投喂水蚯蚓、剁碎的小鱼块、猪肝等爬行类喜食的饲料,使其尽早摄食,以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待正常摄食后,及时更换池水并彻底消毒处理,并按个体不同规格分池培育,避免弱肉强食,影响成活率。投喂的饲料有鲜活鱼、虾、螺、蚌、蚯蚓、禽畜肝脏等动物性饲料,新鲜南瓜、苹果、西瓜皮、青菜、胡萝卜等植物性饲料,以及商品配合饲料。严格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点的“四定”原则,所投的量视气候状况和摄食强度调整,以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为准。平时加强病害防控,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养殖用具定时消毒,疾病治疗做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