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苏联科学家A.A.奈法赫[注]等首次成功进行泥鳅雌核发育人工诱导。随后,鱼类人工雌核发育的实验在全世界蓬勃开展,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鱼类雌核发育的研究工作。中国水产学者已相继在鲤、鲫、草鱼、鲢、黄颡鱼、褐牙鲆、漠斑牙鲆、大黄鱼、条斑星鲽、圆斑星鲽、大菱鲆、半滑舌鳎等多种养殖鱼类中建立了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并培育出雌核发育鱼苗。人工雌核发育技术也已在鱼类遗传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培育养殖鱼类单性苗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宝贵材料。有关贝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已对贻贝、太平洋牡蛎、皱纹盘鲍、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约10种重要海洋经济贝类进行了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实验研究。
由于人工诱导水产动物雄核发育技术难度大,起步晚,雄核发育鱼苗成活率低,成熟的鱼类雄核发育诱导技术仍在实验研究中。虽然学者们已对斑马鱼、川鲽、鲤、鲫、虹鳟、马苏大麻哈鱼、溪红点鲑、尼罗罗非鱼和牙鲆等鱼类及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等贝类进行了人工诱导雄核发育的实验研究,但是人工雄核发育技术在水产动物养殖生产上尚未见产业化应用的报道。
有关水产动物多倍体人工诱导的最早报道是1943年S.梅诺[注]等用冷休克处理受精卵诱导鲤鱼三倍体的实验报道,虽未获得存活的多倍体鱼,但为人工诱导鱼类多倍体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鱼类多倍体人工诱导的研究。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76年首次运用冷休克和秋水仙碱两种方法人工诱导获得了草鱼(♀)和团头鲂(♂)的杂种及草鱼的三倍体和四倍体鱼。中国已成功建立了草鱼、鲫、鲤、鳙、黄颡鱼、大黄鱼、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等几十种鱼类的三倍体或者四倍体鱼苗诱导技术,其中三倍体的湘云鲫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水产学者还对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等10余种虾蟹类,以及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大西洋扇贝、菲律宾蛤仔等几十种贝类开展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研究。
动物细胞核移植始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R.W.布里格斯[注]和T.J.金[注]于1952年首次报道了两栖类动物核移植成功的结果。中国生物学家童第周于70年代首次将荷包红鲤的囊胚细胞核移植到鲫鱼的去核卵中获得鲤鲫移核鱼,又先后获得了鲫鱼移核鱼、草团(草鱼和团头鲂)移核鱼、团草(团头鲂和草鱼)移核鱼等。其中部分移核鱼还可发育成熟并能繁殖子代,长江水产研究所(1990)采用鲤鲫移核鱼F2(♂)(简称移核鱼)和散鳞镜鲤(♀),经杂交培育出一个杂交鲤品种(简称颖鲤),该杂交鲤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