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产养殖中,养殖环境条件主要是自然调节。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水产养殖环境的人工调节和控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尤其在集约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水产养殖应用最为广泛。美国、日本、丹麦和法国等国家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环境调控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研究和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水产养殖环境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建立了多种环境调控技术模式,在生产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集约化池塘养殖生态调控系统、湖泊养殖环境生物调控技术、工厂化水产养殖环境理化-生物复合调控技术等。
水产养殖环境调控
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或综合的方式、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水产养殖的环境要素。包括水环境调控、沉积(底质)环境调控和生物环境调控。
- 英文名称
-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control
- 所属学科
- 渔业
水产养殖环境调控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3个阶段,调控的环境因子包括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物理因子包括温度、光照、透明度、水色、水深、比重、换水量等。化学因子包括pH、氧化还原电势、盐度、溶解氧、固体悬浮颗粒(SS)、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硫化物、甲烷、二氧化碳、余氯等。生物因子包括叶绿素a(Chl-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生物等。
按照对养殖环境要素的不同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调控、化学调控、生物调控和综合调控。物理调控包括调温、换水、沉淀、吸附、过滤、曝气、脱气、磁分离、泡沫分离、紫外照射等。化学调控包括絮凝、中和、络合、化学消毒等。生物调控包括微藻、大型藻类、活性污泥、微生态制剂、生物膜(滤器)、序批式间歇反应器等。综合调控包括人工湿地、鱼贝藻综合处理系统、工厂化综合养殖系统等。针对不同的调控内容,可采用不同的调控手段。水温一般可以通过换水、养殖大棚、热能(地热、温排水、锅炉、加热棒)、电能、风能、太阳能进行调控。光照强度可采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调控,其中自然光源的调控包括采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等,人工光源有红外线等多种光源。养殖环境中的有机颗粒采用固液分离方法分离去除,方法包括重力分离、过滤分离和浮选分离,分离装置和设备包括沉淀池、分离器、泡沫分离器、微滤机等。采用微生物、藻相控制和多级生物修复技术对环境进行调控,使用的活菌制剂主要有芽孢杆菌、硝化菌、光合细菌、放线菌、乳酸杆菌、酵母菌、氨化细菌、硫化菌等,常用的生物滤器有淹没式滤器、转筒式生物滤器、生物固定床、生物流化床、珠状滤器等。杀菌的方法包括紫外线、臭氧、消毒剂、负氧离子消毒。pH过低时可通过添加石灰或换水调节,pH过高时可通过添加明矾、有机肥、菌液或泼洒稀盐酸(醋酸)等方式调节。溶解氧调控方法分空气增氧设备和纯氧增氧设备,包括曝气、溶氧罐、分子筛制氧机等。水产养殖尾水一般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微生物)综合技术进行处理。
通过水产环境调控,可优化各种水产养殖环境要素,降解养殖代谢产物,使经过调控的环境状况符合养殖对象繁衍与生长的最适需要,养殖尾水不影响水域环境生态平衡,保障水产养殖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扩展阅读
- 林小涛,黄翔鹄,邱德全,等.水产动物无公害养殖原理与水环境调控技术——以对虾养殖为实例.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