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渔场的形成,是两类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往往相互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从海洋环境的水文条件看,不同性质的海流或水团交汇而产生的界面,即海洋留隔区(或称锋面区、混合区),海况变化复杂,具有海水混合程度高,理化要素分布梯度大,饵料生物丰富等特征。而在上升流海域或涡流海域,可将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底层海水向海洋透光层输送,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提高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形成优越的生物环境条件,往往形成优良渔场。大黄鱼产卵场选择与流场流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东海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和官井洋之所以成为大黄鱼产卵场,与这四个产卵场存在高速水流形成对大黄鱼产卵行为的刺激有关。
从海洋理化因子看,渔业生物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生活阶段对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等均有密切关系。鱼类的移动和集群与水温的水平梯度有密切关系,水温梯度大的区域,尤其是等温线呈袋状的水域,鱼群更为密集。水温影响生殖鱼类的性腺发育速度,直接影响产卵群体到达产卵海域形成产卵渔场的进程。在冬季,多种鱼类需要洄游至水温较高的水域越冬,水温是形成越冬场的主要条件。例如,黄海种群的小黄鱼越冬洄游受黄海暖流、对马暖流和黑潮暖流影响。黄海小黄鱼越冬场的水温一般在10℃,其越冬场位置随10℃等深线而移动。一般冷水性鱼类喜欢聚集水温低的海域,例如黄海鳕鱼渔场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关系密切。盐度是支配鱼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种类在不同生活阶段对盐度的适应也不相同。例如,小黄鱼在产卵期会洄游到盐度较低、营养丰富、初级生产力高的近海产卵,形成产卵渔场。
从生物环境要素看,鱼类与生物环境因素的关系,主要是鱼类与水体中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饵料生物的组成和丰富程度是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例如,小黄鱼索饵洄游与长江口渔场,大沙渔场丰富的饵料密不可分。夏季时节,长江径流转向东北方向,羽状锋可达大沙渔场,造就了当地水域丰富的饵料环境。在东海冬春季节,作为带鱼主要饵料的几种磷虾常积聚于浙江近海的沿岸水域和暖流交汇区,为带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东海带鱼渔场常形成于磷虾密集分布区内。总体而言,渔场优劣与鱼群集散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流场、流速、水温梯度、盐度梯度、饵料丰富度是考察渔场成立与否的重要指标,而重要经济鱼类的环境适应特征是次要因子和指标。
世界渔业的发展已进入管理型渔业阶段,研究和掌握海域中形成渔场的环境条件,对于掌握和发布渔场、渔情、渔期和渔获量预报,科学指导渔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对保障良好的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