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畜牧气象预报有牧事气象条件预报、牧草发育期预报、牧草产量预报、冬季适宜载畜量预报、牧业气象灾害预报以及牧用天气预报几类。
畜牧气象预报
根据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针对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专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预报的一个分支。也是气象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
- 英文名称
-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for animal husbandry
- 所属学科
- 农业资源与环境
根据畜牧业生产对环境气象条件的特定需求而编发的针对性很强的天气预报。预报内容需结合牧事活动特点及所需气象条件,根据天气预报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对牧事活动有利或不利的气象条件,包括放牧气象条件预报、接羔保育气象条件预报、抓绒剪毛气象条件预报、打草期预报等。预报时效分为短期(48小时以内)、中期(3~30天)、长期(1个月以上)。预报范围依服务区域而定。
以生物特性为基础,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气象与生物体资料推断牧草发育状况的预报,有助于掌握未来牧草生育状况。预报内容有:牧草返青期预报、开花期预报、成熟期预报、黄枯期预报等。预报时效一般在1个月以上。预报范围依服务区域而定。一般多考虑气象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依据天气学方法、气候学方法、物候学方法、数学物理模拟方法、卫星遥感方法、生物学方法等预判当年或者未来牧草发育期,为合理利用草地,划区轮牧和适时休牧提供依据。
根据天气气候条件定量评估可能形成的牧草产量的预报。预报内容为利用天气气候预报并按照不同草地类型,预测当年单位面积草地最大总产量或某个时期的生物量。预报时效可根据预报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分为短期(24小时至3~5天)、中期(5天~1个月)、长期(1个月以上)和超长期预报(半年或者1年以上)。预报范围依服务区域而定。主要考虑气象因素,如温度、降水量、光照等气象因子与牧草产量的关系,常用简单的单因子线性回归法、多元线性回归法、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模式等建立模型。多利用天然草地牧草光谱观测资料、牧草产量资料、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建立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监测预测模型。
根据当年牧草产量及夏季末牲畜头数等因素预测区域冷季草地适宜载畜量(绵羊单位),预测区域草地是否超载以及超载量,建议出栏率及饲草补饲量。
结合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进行牧业干旱、雪灾、冷雨湿雪、寒潮大风、沙尘暴和高温等主要畜牧气象灾害及高影响天气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报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预报时效多为短期(24小时至3~5天)预报。
针对家畜抓绒剪毛、药浴驱虫,飞播、灭虫撒药、打草晾晒等生产环节,依托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预报,进行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以及灾害性天气对畜牧业生产影响的牧用天气预报。
农区畜牧业以舍饲为主,现代工厂化畜牧业的畜舍环境更实行自动化调控,农区畜牧业对于气象条件变化不像牧区畜牧业那么敏感,畜牧气象预报没有像牧区广泛开展并形成标准化的系列。但严重的气象胁迫与灾害仍可对农区畜牧业造成较大危害,如高温热浪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对猪、鸡等产生热应激危害健康,严寒天气对饲养动物产生冷应激,都可造成畜牧生产效益下降。大风、洪水、暴雪与冻雨可损坏畜舍,旱涝等灾害还通过导致饲料作物减产而间接影响农区畜牧业生产。因此,在畜牧业比重较大的农区,针对重大畜牧业灾害也开展了一些专门的畜牧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