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基本观测项目之一。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因同时存在难以分开,常以其合计即蒸散量描述农田水分输送到大气中的总量。在径流和渗漏量很小的情况下,农田蒸散量可大致代表农田实际的耗水量,通常用单位时间所消耗水层深度表示,以毫米为单位。农田蒸散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支出项,是计划蓄水、供水,设计防旱措施等的重要依据,也是鉴定作物水分供应条件的重要指标。通过农田蒸散量的测定,可以为科学确定农田需水量与灌溉定额,挖掘节水潜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影响农田蒸散量的主要因子有:由大气干燥程度、辐射条件和风力大小所决定的蒸发势,土壤供水状况以及农田植被状况。
农田蒸散量可用仪器测定,也可以间接计算。为求取农作物生育期内的总耗水量,C.W.桑斯韦特[注]和H.L.彭曼[注]先后提出了“可能蒸散”的概念,又称潜在蒸散。实际工作中因可能蒸散和实际蒸散不易实测,农田蒸散量测定多采用经验、半经验方法,主要包括红外遥感法、微气象学法、水文学法、植物生理学法以及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综合模拟法;间接计算方法包括数值模型、统计经验法、能量余项法和全遥感信息模型等。
常用微气象学法包括空气动力学法、涡度相关法、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综合法、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等。涡度相关法是利用涡度相关系统测量温度、湿度、风速的脉动值,从而求得近地层各种湍流通量,可转化为农田蒸散量。
水文学方法有蒸渗计法、水分运动通量法和水量平衡法等。水量平衡法是在一个闭合流域内,认为植物的蒸散量就是该区域内水量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植物生理学方法涵盖同位素示踪法、气孔计法、快速称重法等,用以测定植株部分或整株的水分蒸散量,是一种分析土壤-植物-水分关系的辅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