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而提出。气候智能型农业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更强调农业对气候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必须是智能的。②更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援助。③更强调粮食安全。④更强调农业政策的高效性。
气候智能型农业
能够可持续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可以更高目标地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又称气候智慧型农业。
- 英文名称
-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 又称
- 气候智慧型农业
- 所属学科
- 农业资源与环境
①智能化减排温室气体。主要是智能化管理农业生产,发挥土地的固碳能力,促进土壤、水和空气的健康利用,减少所有形式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②智能化适应气候变化。主要是加强对旱灾、洪涝灾、风暴灾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预报和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的能力,将气候灾害降到最低。③高效的农业发展政策。主要是健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如,强有力的“气候智能型”农业科技开发支持政策,健全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机制,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国际贸易管理制度,全球性的低碳农业支持体系建设,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全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
气候智能型农业需要和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相结合,借鉴国际经验并针对本国国情研究提出粮食安全、气候适应、节能减排和农民增收多目标相统一的理论和技术解决方案。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特点不同,需要开展区域农业对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推进适应气候变化适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逐步构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技术体系,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
2014年9月24日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联盟[注]。第一批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墨西哥、尼日利亚、日本、菲律宾、越南等18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32个机构。联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可持续地和公平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收入、增加粮食系统和农业生计的弹性、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等内容。
中国有关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研究和实践于2013年前后启动。2013年,农业部与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接触,设立了“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2014年,在财政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支持下,农业部科教司牵头完成了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机构,并正式签订相关协议。2015年,“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正式实施,项目执行期限为五年(2015~2019)。此项目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系统,在主产区安徽和河南建立10万亩示范区,开展小麦-水稻和小麦-玉米生产减排增碳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配套政策的创新与应用、公众知识的拓展与提升等活动,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农机作业效率,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建立气候智慧型作物生产体系的技术模式与政策创新,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为世界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成功经验和典范。
扩展阅读
- 李秀香,邓丽娜.国际“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探索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12(9):192-196.
- 李秀香,赵越,简如洁.我国“气候智能型”农业及贸易发展研究.当代财经,2011(7):92-100.
- 赵姣,杨晓光,王志敏.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念与实践.农学学报,2015,5(9):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