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农业气象学 . [农业气象灾害与减灾] . 农业气象灾害 . [洪涝与湿害] . 农田涝灾

农田涝灾

/field waterlogging/
条目作者孙忠富杜克明
条目作者孙忠富

孙忠富

杜克明

杜克明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7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7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于降水过多,土壤过湿并淹水,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而受损并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时同一农田既有积水部分,也有无积水的过湿土壤,也可统称为涝灾。

英文名称
field waterlogging
所属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因连阴雨或大量积雪融化,或洪水过后排泄不畅造成田间积水,首先为害根系,并引起植物萎蔫、落花、落果、空壳、瘪粒以至倒伏、霉烂。按发生季节分为春涝、春夏涝、夏涝、夏秋涝、秋涝等。农田涝灾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从而造成农业减产。

主要有:①降水。降水过多和过于集中是发生涝灾的直接原因。一个地区降水量多少,季节分配比例,雨季长短与早晚是涝灾发生的气候背景;而一年中季风进退、雨带活动等则是其天气背景。中国的涝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在季风气候区,夏季暖湿气流向北推进与北方冷空气交汇,锋面附近形成雨带,并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而逐渐北移。如大气环流发生异常,雨带在某一个地区停留过久,就会因雨水过多而发生涝灾。台风和气旋活动常带来暴雨和大雨,在它们经过的地方,也易出现涝害。春秋季如发生较强或持续的冷暖空气交绥也可发生涝灾,以江南的春涝和华西的秋涝为常见。冬季中国各地一般都不发生。②地理、土壤和排水状况。可影响涝灾的程度,如汇水面积大的江河下游,易受洪涝灾害。渗水快的沙土地不易发生,而在黏土和有不渗水层的土壤,雨水稍多时就发生。坡地不易发生,洼地因排水困难常大面积受涝。③作物特性。涝灾程度发生还与当地种植作物种类及其所处发育阶段有关。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过湿和积水的适应能力不同。小麦、油菜、棉花等旱田作物在70%以上的土壤孔隙充满水分时开始受害。水分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表现为烂根、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棉花蕾铃脱落、铃重减轻等;并常诱发病虫害流行。大豆需水较多,但在幼苗期淹水1~2 天就会落叶;三叶期水淹过顶,会影响腋芽分化,使分枝和花都大为减少;灌浆后期田间积水也会引起烂根。水稻较耐涝,但长时间淹水会影响光合作用,孕穗期淹水会使小穗停止生长,出现烂穗、畸形穗或白穗,穗粒数减少,空瘪粒增多等。

中国近500年来,洪涝灾害频发时期和少发时期交替出现,有准周期的特点。不同纬度带洪涝发生的频次也不同,中东部北纬25°~30°发生的频次较多。涝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其次是东南沿海、松花江及辽河中下游。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涝灾较轻;新疆、内蒙古、西藏等省(自治区)极少发生,云南、贵州的高原地区也较少发生。从季节看,春涝和春夏涝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黄淮平原、东南沿海、四川盆地及东北地区发生夏涝的频率较高;夏秋涝和秋涝多发生在西南地区和陕西中南部,其次是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防涝抗涝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天气预报工作,及时掌握降水情况。②实施水利工程,上游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拦蓄洪水,中下游加固河堤和加强泄洪道建设。合理建设农田排水体系,以及时排除农田地表积水,降低易涝地区的地下水位。③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如在低洼易涝地区发展水稻,减少旱田作物面积;易涝地区旱作物种植修建台田,滨湖地区发展水产养殖,实行多种经营等。

图1 水淹的农田图1 水淹的农田

图2 暴雨后被淹的农田图2 暴雨后被淹的农田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