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多种小气候效应的综合影响可使林带保护作物平均增产20%~30%,树高5~10倍范围内和有灾害性天气年份增产尤为显著。防护林小气候的作用不限于农作物,对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也有助益。其效应主要有:
动力效应。动力效应主要在于防风,效应大小与林带结构、高度、方向及地面状况等有关。
结构效应。防护林结构对动力影响程度通常用透风系数表示(见农田防护林)。风速大时枝叶顺风飘动,一般使阔叶林的透风系数增大;而针叶林在枝叶张开后透风系数减小。
高度效应。林带高度对防风效果有很大影响。防风距离一般随林带高度增加而延长,这是因为林带越高,背风侧湍流规模越大,从林带上空越过气流抬升越高,促使上层气流在离林带较远处才能向下传递,从而会延长林带防风距离。
方向效应。防风效应和林带与风向交角有关,靠近林带处(5~10倍树高)风向的影响尤为显著。交角为90°时有效防护距离最大。随着交角减小,有效防护距离缩小;但在90°~60°影响并不明显,小于60°后有效防护距离随交角缩小而明显减小。即使林带与风向平行,因林带具有很大的横向粗糙度,对风速仍有削弱作用。
热力效应。林带在一定防护范围内引起太阳辐射、温度等的变化,产生热力效应。
林带遮阳会缩短两侧日照时数,太阳辐射日总量减少。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林带收入太阳辐射能量,北缘约为旷野的20%,南缘约为80%。不论方位如何,越靠近林缘收入太阳辐射能量越少,林高2倍以远则影响甚微。林带附近太阳辐射变化较复杂。林带侧面被直射光照射地段内,林带将部分短波辐射反射到林缘地面;林带对有效辐射的影响范围为树高2倍左右,林缘附近有效辐射仅为旷野的50%~60%。
林带能改变附近热量收支的各分量。白天起增温作用,也可起降温作用,随地区气候不同而异。湿润地区影响林带防护范围内气温的主要因素是风速。有林带保护的地方,风速降低,气温就有所增高。半湿润地区植物蒸腾因叶面气孔调节作用而减弱。林带一方面因风速降低使气温升高,另一方面又因促进蒸腾而使气温降低,正负作用并存。在比较干旱的地区,林带促进蒸腾的降温作用较大;在严重干旱地区,林带促进蒸散的作用很小,风速减小成为决定性因素,因而促使气温升高。
水文效应。林带在一定防护范围内引起蒸散、湿度和地下水位等的变化,产生水文效应:①蒸散。湍流交换减弱可降低农田蒸散量10%~20%。网格面积愈小,蒸散量降低值愈大。灌溉地区采用小网格林带一般可节约15%左右的灌溉用水。②湿度。林带网格中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比林带外高。日平均绝对湿度可比空旷地增加80~220帕,日平均相对湿度增加2%~3%,比林缘外土壤湿度平均高2%~4%。③地下水位。林带减小径流,使较多雨水渗入地下。高纬度地区还因增加冬季积雪而增加地下水。